4月26日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今年的主題為「IP and music: Feel the beat of IP(智慧財產與音樂:感受智慧財產的節奏)」,向全球呼籲關注音樂創作的法律保護與技術未來。
從國際良心日看良知決策的力量,4月5日為聯合國國際良心日,這一天提醒世界:當人類以良心衡量一切,歷史將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2019年7月25日,第7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巴林王國提交的決議,正式將4月5日訂為「國際良心日」。這不僅是一個紀念日,更是全球共同反思的時刻——我們該如何以良心選擇未來?
歷史上,從戰爭、環境、建築到科技、文化,每一個決策都可能改變世界。當選擇以良心為指引,結果或許並非最快、最便宜或最容易的,卻可能是對人類、社會與地球最有益的選擇。今天,從幾個關鍵領域來探討,如何透過良心的選擇,實現真正的世界和平與永續發展。
極端氣候、四季失序,聯合國永續發展期望2030年除了要實現減緩氣候變遷目標之外,「優質教育」更是重要的目標。教育不僅能促進整體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創新,更能降低貧窮與不平等,促進社會和諧。社會的環境教育會更直接的影響青少年的認知學習,回顧2024年,「腦腐」、青年危害、抖音(TikTok)與詐騙成為社會熱門話題。隨著社群媒體發展,資訊傳播速度加快,但同時也帶來資訊污染、價值觀偏差與犯罪問題。
每年的3月8日國際婦女節,提醒我們關注婦女權益與福利的進展。然而,在台灣,無論是家庭還是職場,女性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問題需要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改善,以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
家庭責任的不均衡負擔
轉型正義是當今民主國家面對的一個重要議題,是一種政治和道德的解決方案,旨在處理過去受到政府威權迫害的錯誤和不公,透過揭露真相、承認錯誤及對受難者的補償,可以達到對社會的修復和重建,轉型正義不僅是對受害者的彌補,更是未來避免歷史重演的重要基礎。歷任總統在推動轉型正義方面亦有實踐與論述,但今日的政府最重要的是,要面對過去所有威權迫害的錯誤和不公,深化作為,讓受害者能夠得到平反,真正實現轉型正義的理念,才能讓社會的歷史記憶得到完整的儲存與反思。
近日立法院審查預算,《財劃法》通過,要改善中央與地方垂直分配失衡,但執政的中央卻喊窮,擬降低對弱勢族群的補助,立委張啟楷質詢主計長: 眛著良心砍8項人民福利補貼,如醫、藥、勞退基金,為什麼不先砍一些不當的、浮濫的、有弊案的支出,和官員自己的福利?
政府浪費人民血汗錢的情況無所不在,近日諸多立委的質詢,官員幾乎都啞口莫辨。立委李彥秀質詢主計長,國家應急用的第二預備金,是國家需要急用時的人民救命錢,卻被各部會包山包海濫用及留用,主計處也沒有相關作為及負起行政責任。委員指證歷歷,浮濫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工智能(AI)不僅改變日常生活,也徹底革新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智能教學系統、大數據分析和虛擬學習環境等工具,讓知識的學習更加便捷、個性化。然而,在這場教育的科技革命中,教育的初心不能忘記——培養品格、塑造人格、培育「好人」才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隨著AI技術的興起,回歸教育的核心價值,強調良心與道德教育,顯得愈加重要。
東西方教育大師的智慧啟發
中華民國司法節源自於1943年1月11日,當時是二次大戰同盟國轉守為攻的關鍵時刻。以重慶為陪都的國民政府,以血肉築長城的慘烈代價,牽制大部分日軍兵力於中國戰場,讓美軍英軍歷經1941年底珍珠港和新加坡慘敗之後,得以重整旗鼓。1942年2月,中華民國軍隊遠征緬甸,與英軍並肩抗日,4月孫立人將軍向日軍發起猛攻,解救了陷入重圍的亞歷山大上將等七千英軍,並救出被俘虜的美國傳教士、各國新聞記者及婦女五百餘人,史稱仁安羌大捷。
每聯合國設立的國際人類團結日意義深遠,反映了當今世界面臨的多重挑戰及對和諧共處的渴望。每年的12月20日這天都在提醒全球人民:無論國籍、種族或信仰,團結是解決當前全球問題的關鍵。這一天,鼓勵世界各國、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到促進人類團結的行動中,透過文化交流、志願服務以及社會運動共同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藉以喚醒全球意識,讓人們重視人類大家庭的連結,攜手面對當前和未來的挑戰。然而,回顧過去的一年,卻發現團結的精神在現實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戰爭、通膨、貧富差距擴大,以及各種社會分裂問題不斷加劇,人類必須反思,若不團結是否還能找回共同的目標與責任感,並攜手面對這個不安定的時代,築夢未來?
2024年,隨著疫情陰霾逐漸遠去,人類社會本應步向全面復甦,但全球卻陷入新的困境與反思。從台灣的「貪」與「鬥」,到牛津大學所選出的「Brain Rot」(大腦腐蝕),再到日本的「金」與美國的「polarization(兩極化)」,這些年度字並非僅僅是語言的變化,而是人們對社會現象的真實回應,反映出這一年世界各地的挑戰與人民心聲。
台灣的「貪」與「鬥」:價值失衡的社會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