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3日,除了慶祝世界新聞自由日,紀念為自由報導和公正言論而奮鬥的人之外,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為保護這一權利自由而奮鬥。在數位時代,人們必須意識到新聞自由不僅關乎權利和民主,更關乎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而當目標是要守護民主自由的重要指標-新聞自由,同時又要考慮到保護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時,其中良心成為了關鍵。良心提供了道德指南,幫助人們在面對網路暴力和資訊泛濫時,維護新聞自由,並守護人們的心理健康。
資訊環境變化對個人和社會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每年的5月3日,除了慶祝世界新聞自由日,紀念為自由報導和公正言論而奮鬥的人之外,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為保護這一權利自由而奮鬥。在數位時代,人們必須意識到新聞自由不僅關乎權利和民主,更關乎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而當目標是要守護民主自由的重要指標-新聞自由,同時又要考慮到保護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時,其中良心成為了關鍵。良心提供了道德指南,幫助人們在面對網路暴力和資訊泛濫時,維護新聞自由,並守護人們的心理健康。
資訊環境變化對個人和社會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永續發展是世界共同的理想和渴望,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其強調創新、創造與構建共同未來的方向,突顯了智慧財產權在促進創新和創造力方面的重要性。
世界地球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第一屆世界地球日始於1970年4月22日,它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舉辦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以及多國環境保護機構的成立,推動環保保護與制定政策。1990年,世界地球日活動因為成功推廣資源回收議題,促成1992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的舉行,自此世界地球日在全球各地逐漸受到重視,如今環保議題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地球日活動已吸引193國超過10億世界公民共同參與。
4月3日花蓮近海發生規模7.2地震,此次地震為台灣自921大地震後25年來最大規模,近日餘震不斷,新聞24小時不間斷的報導災情與救災狀況,喚起國人內心的恐懼、不安。天災讓人感受到人力不可抗的大自然力量,即時的救災行動是急迫的,許多救災的溫暖故事,撫慰著人心!重建是緊接而來的重要工作,人們除了祈禱天佑台灣,人力、物力、財力、心力,人們能力所及的付出,都是凝聚台灣再現新生命力的潛能。但要如何靠人為的力量扭轉或減輕天災帶來的毀滅與傷害?
千金難買早知道 全台老屋耐震力問題需關注
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財產的權利,聯合國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裡提到:「健康是行使其他人權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人權。每個人都有權享有能夠達到的有益於體面生活的最高標準的健康……」。《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亦提到:「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自己個人和家人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維護健康乃為維護生存的品質與身心自由的權利,而健康的自由指的是每個人都有權控制自己的健康和身體並且不受任何干涉,因此健康權乃天賦基本人權。
每年4月5日為聯合國「國際良心日」,提醒世人良心是人類內在價值的鏡子,是行為的指南。在這一天,也是提醒人們要誠實地檢視自己良心,人們應該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檢視是否符合良心的標準。良心是內在的道德感,是一種明辨善惡的力量,它提醒人們在做出決定時要考慮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良心不僅是個人的內在指南,也是社會和文化的基石,它促使人們遵循道德準則,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共融的社會。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忽略了良心的聲音。壓力、誘惑和自私使人們偏離了正確的道路,而忽略良心的召喚。因此,國際良心日的重要性就在於提醒人們重拾良心,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
聯合國大會於2010年設立每年3月24日為【了解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真相權利和維護受害者尊嚴國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Right to the Truth Concerning Gross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nd for the Dignity of Victims),是為了紀念慘遭薩爾瓦多偏激軍官謀殺的羅梅羅總主教。此後聯合國開始在各地積極行動,避免類似悲劇重演。
薩爾瓦多近半世紀來的民主進程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走在氣候行動最前線」,強調氣象和水文服務對社會安全和福祉至關重要,這也反映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3中,要求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亦是實現其它目標的基礎。「世界氣象日」緣由來自1951年,世界氣象組織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並開始運作,1960年6月該組織決定將同為「世界氣象公約」生效和世界氣象組織更名日之重要里程碑-3月23日,訂為世界氣象日。
訴願制度是讓人民在被公權力侵害時,能獲得有效救濟的機會,以保障生命權、財產權,是人權保障的普世價值。《訴願法》民國19年實施至今已93年,已然跟不上時代的改變,雖然近百年前台灣就有「民告官」的構想,讓官署有自我糾錯改正的機會,但時至今日對台灣人民來說,仍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虛耗人民光陰的制度。
全球人口中,女性占了1/2 (約49.5%),女性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潛能日漸受到重視。聯合國2015 年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5項就是「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孩的權能」,但全球性別不平等的情形至今依然非常嚴重。依據全球統計數字,女性的勞動平均收入明顯比男性低23%,女性長期遭遇的性暴力和性剝削、從事無償家務和照顧工作的時間,居然是男性的三倍之多,而covid-19爆發後,導致學校關閉,而更多的照顧工作轉而由婦女承擔,且性暴力的數字更是激增,而全球7成社會工作與衛生保健者也都是女性。此外,童婚、職場歧視、公職權利落差等問題,也始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