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球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第一屆世界地球日始於1970年4月22日,它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舉辦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以及多國環境保護機構的成立,推動環保保護與制定政策。1990年,世界地球日活動因為成功推廣資源回收議題,促成1992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的舉行,自此世界地球日在全球各地逐漸受到重視,如今環保議題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地球日活動已吸引193國超過10億世界公民共同參與。
今年2024世界地球日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s),呼籲所有地球人應即刻行動,終結塑膠危害,達成2040年全球塑膠產量減少60%目標。
為什麼減塑行動如此重要?
根據研究,塑膠污染已是全球危機,對地球帶來許多面向的高風險:
1. 塑膠垃圾難以分解及妥善處理
生活中塑膠的使用相當普遍,舉凡超市、便利商店、外送美食,透明塑膠袋隨處可見。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生產高達4億噸塑膠,其中約 66% 是一次性塑膠包裝或拋棄式製品。光是去年(2023年)全球就製造超過5,000 億個塑膠袋,相當於每分鐘製造100 萬個塑膠袋。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塑膠袋只被使用幾分鐘、卻對環境影響長達數十至百年。因為塑膠本身難以自然分解,被任意拋棄,即使被破碎後仍可以塑膠微粒形式(粒徑小於0.5公分)存在於環境中。據統計每年有高達1,1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破壞海洋生物棲息地,造成海龜、海鳥、鯨豚等生物誤食死亡或各式各樣污染。全球更有超過1,000條河流發現塑膠污染蹤跡,以亞洲塑膠排放量最高,其次是非洲、南美洲、北美、歐洲和大洋洲。
2. 塑膠生產大量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
幾乎所有的塑膠均產自石化原料,同時伴隨大量的碳排放,不僅加劇氣候惡化危機,塑膠製品燃燒時還會釋放出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環境。碳揭露專案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指出:若生產與使用速度維持不變,一次性塑膠生產將在2050年產出全球5~10%溫室氣體量排放,這是2050年淨零目標的一大障礙,生產塑膠的企業必須對其產生的塑膠污染和排放負責。
3. 微塑膠對海洋生態影響加劇,透過食物鏈威脅人類健康
環境調查發現,許多進入海洋的微塑膠已透過食物鏈的生物累積、濃縮及生物放大作用威脅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不只食用的海鮮魚貝類等體內被檢測到微塑膠,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更在人體的動脈阻塞斑塊中發現存在微塑膠,這將使患者發生心肌梗塞、中風和死亡風險增加4.5倍。
如何「落實減塑」?台灣可以做什麼?
應對日益嚴峻的塑膠污染,2022年聯合國決議啟動制訂《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規範並管理全球塑膠的製造、銷售和棄置的全生命週期,2024年進入關鍵的條約協商。根據這項公約,企業應揭露塑膠生產與使用相關數據,並擬定減塑目標的進程。
台灣已訂出2030年全面禁塑目標,2030年須禁用吸管、飲料杯、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等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減量13.8萬噸的原生塑膠。這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仍遠遠不夠。為了達成全面減塑策略,加速減塑的腳步,除了政府推動永續環保政策應跟上全球公約,學術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資訊持續揭露,研發可替代材料,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落實永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都應同時進行。唯有從源頭減少塑膠產量、啟動循環使用模式,人們的日常才能解開「塑」縛,這個改變關鍵在於每個人的良心覺醒與行動力。
愛護地球不分彼此,台灣人民甫經歷0403強震的災害,無不深刻感受到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重要。此時正是人們您我攜手重建家園,響應世界地球日,以良心願行落實愛地球母親的重要時刻,讓人們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決定,當下開始減塑行動。
解開「塑」縛,人人改變生活與消費習慣,少用或重複利用塑膠製品,愛惜資源落實回收,打消一個購買的念頭,參加淨灘活動,每一個好心善舉都是愛地球愛自己的舉動,何樂而不為!祈願青山常在,綠水常流,地球母親與世代子孫得以享有乾淨、祥和、富足而快樂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