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許多國家會在這一天舉辦活動紀念,人們也在這一天重新思考實現人性尊嚴與自由...等人權保障的重要。它的由來是為了紀念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該宣言確立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平等權利。其核心意義在於紀念和推廣人權的普世價值,並強調保護每個人尊嚴與自由的重要性。《世界人權宣言》是一份強調尊嚴、自由和平等的基本文件,適用於所有種族、性別、國籍或社會背景的人,象徵著全球共同的人權理想。

國際人權與轉型正義深刻關聯

台灣的稅務制度長期深陷「萬年稅單」的泥淖,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萬年稅單的稅務爭議案件因行政法院反覆發回與稅務機關重複裁決,導致案件懸久不決。納稅者為此背負沉重的心理與財務壓力,或因稅務糾紛影響生計、企業營運,甚至不堪長期身心壓力而走上絕路。

職場霸凌是一個長期以來因受害者隱忍或者是被有意、無意忽視,但影響深遠的問題,從個案的心理創傷到職場環境惡化,其後果不容小覷。在台灣,近期有公務機關傳出疑似因職場霸凌而導致輕生的憾事震驚社會,凸顯職場環境亟待改善。深入了解霸凌模式並提出應對策略,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職場霸凌的形式多樣,以下是常見的八種模式,並對其影響進行解析: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醫療、交通、金融等領域的應用為社會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然而,這場技術革命的背後也浮現出一個嚴重的問題:AI的能源消耗。大型AI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能源,這些運算需求對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數據中心和AI運算過程中的碳排放和水資源消耗。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環境保護,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挑戰。

AI耗能的困境:創新背後的代價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世界,寬容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1945年11月16日《聯合國憲章》簽署國決心「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並發揚寬容精神」,1996年聯合國大會決議每年的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促進世界各地進行寬容、尊重、尊嚴的活動。《寬容原則宣言》申明,寬容不意味著寬容社會不公正行為,也不意味著放棄,而是對這世界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化、思想表達形式及行為方式的尊重、接納、欣賞。

在2024年的這個時刻,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動盪與不安。烏克蘭的戰火尚未熄滅,中東地區的衝突持續升級,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也未見緩解台灣周邊的緊張局勢也在升級,引發了國際社會的熱議與人心的不安。世界公民們需要深入反思戰爭的代價,並重新思考和平的重要性。

戰爭的慘痛代價

台灣體育政策雖然在進化中,但卻仍落後許多先進國家,政府力拼2025年成立「運動部」,期盼這個升格的運動部可以改善貪腐與黑箱的情況,可以規劃出短期與長期對「運動價值」與「運動精神」的耕耘目標並確實執行,否則就只是「就地升官」,再多的預算也是浪費民脂民膏而已。

臺師大教授李建興曾妙喻:「英文,是世界共通的語言,運動,則是世界平權的語言!」。奧運的主要目標是「以運動會友」,透過運動促進人們全面成長與發展,最終達到維護人類尊嚴的和平社會。奧運會的發展歷程記錄了人類社會的變遷與進步,歷年來的奧運有許多勵志感人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改編成電影。

10月24日是聯合國日,始於1948年由聯合國大會決議,以紀念聯合國憲章生效三周年。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聯合國憲章卻是台灣未來向上提升的燈塔,宜藉解讀聯合國憲章歷史,作為規劃台灣發展之路的重要參考。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在全球迅速發展,各行各業的工作形態正經歷著深刻的轉變。從自動化到機器學習,AI技術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重新定義了工作內容、產業結構以及對人才的需求。這場技術革命為職場帶來了前所未見的機遇與挑戰。

AI驅動的自動化與新型工作重塑

AI技術的發展使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別是在製造業、金融業和零售業等重複性工作較多的行業。透過自動化機器和智能算法,企業能夠提高生產力並降低運營成本,對於低技能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從而導致某些工作機會減少。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中,減少碳排放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共同目標。然而,要實現淨零碳排放的願景,僅依賴減少排放是不夠的。人們需要採取更全面的措施來吸收和儲存大氣中的碳,這便引出了藍碳(Blue Carbon)的概念。藍碳指的是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中所儲存的碳,例如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這些生態系統在碳捕捉和儲存方面具有無與倫比的潛力,具保護沿海海洋環境,淨化水質與減緩氣候變遷,是多元的生態系統,使它們成為實現全球淨零碳排放的關鍵。

何謂藍碳?碳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