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利用AI防治職場暴力 實踐國際寬容日之精神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世界,寬容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1945年11月16日《聯合國憲章》簽署國決心「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並發揚寬容精神」,1996年聯合國大會決議每年的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促進世界各地進行寬容、尊重、尊嚴的活動。《寬容原則宣言》申明,寬容不意味著寬容社會不公正行為,也不意味著放棄,而是對這世界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化、思想表達形式及行為方式的尊重、接納、欣賞。

據2022年職業安全衛生署(簡稱職安署)年報告書,提到近三年受到新冠肺炎衝擊的影響,造成我國勞動力的損失,且國內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趨勢,正在面對人才與勞動力短缺的挑戰,需強化勞工的安全與健康是鞏固企業營運的基石,讓企業得以永續發展,於2022年推動提升台灣「職場健康,勞動力永續發展計畫」,旨在促進勞工的健康及工作滿意度,期能解決臺灣的缺工問題發揮潛在的積極影響。

職場安全一直是近年來國際間重要議題之一,有效保護員工不受到騷擾、威脅、傷害是各國致力在追求的目標。勞動部職安署也在2022年修正了「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列舉出15種職場霸凌的情境以供檢核。依歐盟、國際勞工組織、英、美等國之職場暴力預防相關指引,職場暴力大致分為肢體暴力、語言暴力、心理暴力與性騷擾等四類。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2項第3款也再進一步定義,雇主有責任替員工建立健康且安全的工作環境以及福利設施,其中包含預防以及制止職場不法侵害的發生,因為這些行為都會對受害員工的身體或精神產生負面影響,如果沒有落實的話,也會產生相對應的罰則,如果公司發生職場霸凌,雇主是有責任的。

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法》(OSHA),要求僱主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這意味著僱主需要採取措施來防止職場暴力,包括使用技術手段來識別和減少風險。

善用AI帶來的便利,結合AI技術的資料分析和預警系統,這些人性化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員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進而降低職場暴力的發生率,然在過程中會涉及多項法律和規範。

在許多國家都有相應的法律,包括工作場所安全與健康法如《職業安全與健康法》、反歧視法律如《平權法案》、隱私法律如《通用資料保護條例》或美國的《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報告與檢舉法律、心理健康法、員工支援計劃(EAP)規範,以及地區性與國際性標準如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指導方針,對於職場暴力的預防和應對提供了框架,促使成員國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這些法律和規範有助於確保公司在利用AI技術時能夠保護員工的安全權益,並促進健康的工作環境,企業在實施這些技術前,應該針對這些法律進行詳細的合規性評估。

常言有道:「心胸寬則能容,能容則眾歸,眾歸則才聚,才聚則事業強。」這也是一種寬容精神的實踐。企業改善工作環境,降低職業病和工傷發生率;改善工作條件和推行健康管理計畫,將吸引更多人進入職場,尤其是對於一些曾考慮不進入勞動市場的群體(如女性、長者或有健康問題者)來說,這可能使其重新考慮工作機會;穩定的工作環境讓勞工願意留在工作崗位,從而減少缺工問題,進而實現國富民安的理想。值得省思的是,情商是AI無法完全做到的,職場上,職工除關注瞭解企業處理職場安全情形,多一分自我學習理解生存大環境需求,幫助自己降低遇到職場暴力產生也是重要的一環。

AI無法取代人類的「愛、良心、道德」等心理素質,因為這些概念涉及人類的內在情感、價值觀和倫理判斷,這些特質來自人類的意識、經歷與社會文化背景,無法被複製。因此,無論在企業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甚至企業與企業之間,「寬容」的素養極為重要。有愛才能寬容,而「良心」涉及對錯的自我判斷,源於人類的道德發展和社會價值觀,AI依賴數據和算法進行決策,缺乏內在的道德意識,無法進行良心層面的自我反省。雖然AI可以依據預定的規則作出選擇,但它無法像人類一樣在複雜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有情感和符合道德準則的決策,這是AI無法完全理解或取代的特質。

有道是:「百變良藥一顆心。」總的來說,AI可以成為預防職場暴力的有力工具,但也應與人性化的措施結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政府再多的法律規範,也要企業有心落實。希望各行各業、每一個人也都能實踐「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並發揚寬容精神」,體現國際寬容日精神,則社會繁榮、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