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AI技術與未來工作形態:從機遇到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在全球迅速發展,各行各業的工作形態正經歷著深刻的轉變。從自動化到機器學習,AI技術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重新定義了工作內容、產業結構以及對人才的需求。這場技術革命為職場帶來了前所未見的機遇與挑戰。

AI驅動的自動化與新型工作重塑

AI技術的發展使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別是在製造業、金融業和零售業等重複性工作較多的行業。透過自動化機器和智能算法,企業能夠提高生產力並降低運營成本,對於低技能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從而導致某些工作機會減少。

然而,隨著AI應用範圍的擴展,對AI專家、數據科學家和機器學習工程師的需求日益增長,AI技術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根據104人力銀行的數據,2024年6月的工作機會總數飆升至114.4萬個,創下歷史新高,連續16個月工作機會數超過百萬。當中,與AI相關的工作機會達到2.9萬個,顯示出AI在各行業中的重要性。

AI技術不僅影響單一工作崗位,還同時因企業逐步引入AI來支持決策制定,也在重塑整個企業的工作結構,以致傳統的層級化管理正變得更加扁平化。許多行業使用AI技術來優化人力資源、財務管理和市場營銷流程,根據104人力銀行的數據,電子資訊、軟體及半導體業已成為AI應用的主要產業之一,其AI職位需求達到1.6萬個,占AI相關工作機會的56%。

台灣政府也認識到AI技術對未來經濟的重要性,總統賴清德更喊出要將台灣打造成「AI智慧科技島」。數位發展部在2025年度預算中列舉了33項計畫,將投入42.6億元推動產業數位轉型升級,特別針對AI發展,規劃5.17億元強化數位解決方案,包括優化AI算力、推動外部AI算力調度機制、加強數據平台國際連結,以及開發程式碼平台,這些舉措將大大降低產業採用AI技術的門檻。

新型技能需求與更彈性的工作方式

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勞動力市場對技能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根據104人力銀行的數據,53%的AI工作不受科系限制,這意味著對跨領域技能的需求正在增加。此外,11%的AI相關職位專門針對文組背景的畢業生,如行銷、企管與藝術設計,反映出對創意思維與商業應用能力的重視。

由此可見,AI技術推動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隨著技術快速變遷,員工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技能,以應對新的挑戰。企業也需積極提供學習機會,促進員工掌握AI技術應用。台灣的數位產業署在今年上半年開發了三項產業AI解決方案,並已獲30家企業採用,促成了1.145億元的投資以及1.7億元的產值。

AI技術的廣泛應用還促進了遠程辦公和靈活工作模式的興起。隨著智能協作工具和虛擬助手的出現,許多傳統上需要面對面操作的工作可以遠程完成,從而打破了工作地點和時間的限制。AI技術在零售、製造等行業的應用,使企業得以靈活調整工作時間和工作方式。根據104人力銀行的數據,住宿、餐飲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等行業的線上工作機會已達到23.7萬個和17.8萬個,進一步促進了靈活工作方式的普及。

台灣政府對AI產業的支持與發展

台灣政府積極推動AI技術在國內的發展。數位產業署核定補助九家潛力團隊,投入AI技術的產品與應用開發,引導AI技術落地商用,並帶動AI創新應用,已在國內外超過30個場域導入,衍生出1.2億元的投資額。

未來,數位產業署將進一步推動「數位服務躍升計畫」,投入5.17億元強化數位解決方案,包括增建AI算力、推動外部AI算力調度機制,並開發三項程式碼平台應用。此外,政府亦將輔導100家資訊服務業者採用AI技術,優化政府採購環境,讓700家廠商上架,從而進一步降低AI技術的採用門檻。

國科會也針對AI技術推出「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AI產業應用與普及發展計畫」,將投入4.89億元,促進台灣AI工具與軟硬整合應用的發展。這些舉措將進一步促進跨領域人才的培育與產業升級,為未來的AI發展奠定基礎,也期待政府可以運用這些經費整合科技人才、技術、資源,讓台灣不落人後,為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遠的未來墊下扎實的根基。

未來挑戰 AI技術對未來的職場倫理與社會影響

儘管AI技術為職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AI技術的發展是否會加劇社會不平等?企業又如何確保在AI技術使用時不侵犯員工隱私?這些有關職場倫理與社會影響的問題需要得到重視和解決。

首先,AI可能會擴大數位鴻溝,高技能人才將在AI時代受益,而低技能或未經培訓的工人可能被邊緣化,將產生許多的社會問題,企業、政府和教育機構必須共同努力,為更多人提供技能培訓和學習機會,確保勞動力市場的包容性與平衡。

其次,AI技術的大量應用帶來了數據隱私與安全的問題。企業使用AI技術監控員工效率或行為時,如何在不侵犯員工隱私的前提下提高生產力,將是未來職場倫理討論的重要議題。

AI技術正在徹底改變全球職場的工作方式,從自動化到技能需求,從靈活工作到社會倫理挑戰,這場技術革命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台灣政府積極推動AI產業的發展,通過大量政策與資金的支持,降低了企業採用AI技術的門檻,並為跨領域人才培育創造了機會。未來,如何在這場技術變革中平衡創新與社會福祉,將成為世界公民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