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天災不可抗 人力猶有回天處

4月3日花蓮近海發生規模7.2地震,此次地震為台灣自921大地震後25年來最大規模,近日餘震不斷,新聞24小時不間斷的報導災情與救災狀況,喚起國人內心的恐懼、不安。天災讓人感受到人力不可抗的大自然力量,即時的救災行動是急迫的,許多救災的溫暖故事,撫慰著人心!重建是緊接而來的重要工作,人們除了祈禱天佑台灣,人力、物力、財力、心力,人們能力所及的付出,都是凝聚台灣再現新生命力的潛能。但要如何靠人為的力量扭轉或減輕天災帶來的毀滅與傷害?

千金難買早知道 全台老屋耐震力問題需關注

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所調查結果,2021年時全台總計有36條活動斷層,專家指出,位於台北市的「山腳斷層」最危險,因為全台有3分之1的人口都住在雙北市,加上危老房子很多,不要說是6.8規模的地震,若發生6.4的地震就已經很危險了。近日花蓮芮氏7.2的強震讓這個擔憂再度被高度關心,全台老屋耐震力問題,也同時引發各界關注。

許多外媒報導了這次的強烈地震,法國媒體報導災情外,也出現為何傷亡與損失都相對較低的討論,感嘆房屋耐震能力強。專家表示,早在25年前發生921大地震後,政府修正規範,提高了新建物耐震能力。據內政部統計,截至去(2023)年第四季止,全台近7成房屋屋齡逾25年,尤其首都老屋數量逐年攀升,若僅統計六都與新竹縣市,以台北占比近8成最高。

法國國際緊急救災協會(PUI)創始人與主席貝松(Philippe Besson)接受法國新聞廣播電台(Franceinfo)訪問,並分析台灣地震災情,指出台灣承受的地震「規模格外的大」。他解釋:「要知道,芮氏規模每增加一級距,地震波振幅要乘以10,所釋出的能量則相差約30倍。」。法國數位與科技網路媒體Numerama表示,台灣在抗震法規之下,能減低傷亡與財產損失。不過Numerama也指出,台灣目前挑戰之一,是老房子多半沒有遵守抗震法規,也沒有就此翻修,將會是潛在風險。

921大地震後,內政部針對《建築法》中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進行全國性修改,因此屋齡25年以下的新建物件,具更高耐震能力。屋齡25年可說是房子是否為「耐震宅」的分水嶺,今後除了落實耐震法規對新造建築、房屋的嚴格執行外,對於全台7成屋齡超過25年的房子,該如何因應日後未知的天災地變?是地方與中央政府都急需正視的問題,也是民代需積極監督的課題。

天災不等人,人力何處可回天?

地水火風,天災不只有地震,有道是,自助,人助,天也助。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就有「天人感應」的觀念,認為人的行為與自然現象息息相關。當天災發生時,即被解讀是人的行為不道德,或是統治者的作為不道德,而引發天災作為警告。

這種觀念不僅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盛行,在其他文化和地區也有類似的觀點。例如古希臘醫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主張「萬物的共感」(the sympathy of all things),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在中世紀歐洲的神秘主義中,這種「對應」(correspondence)的觀念發展至極致,認為下界的所有事物也是上界的事物的反映。

面對大自然,人要謙卑自持,要反躬自省。當年921大地震時,許多團體深入災區救援,或做災後訪查,許多災民對大自然的力量流露敬畏之情,認為天災正在教會人們過去或許從未思考的問題,表示應該抱持感恩的心來看待,他們樂天知命的純樸,值得人人學習。

當在現代社會中談論「天災人禍」時,也應該關注人的行為不當也會加劇天災的影響。例如,貪腐可能會導致資源分配不公,影響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效率,進而增加災害風險,或是怠惰、卸責也會忽略該有的防災政策與作為,一旦災害發生,災情必更加慘重,例如2023年2月9日,土耳其發生了7.8級的強震,許多房屋倒塌,死亡人數超過2.1萬人。造成傷亡慘重的原因紛紛指向政府貪汙、縱容建商違法濫造,且徵收20多年總計達46億美元的「地震稅」去向不明,使得天災之下更突顯人禍。

希望執政者能引以為戒,為台灣創造一個更公正、安全與和諧的社會。政府做好該做的,人民也做好自己應盡的本分,上天必有所感,護佑台灣,若然面對天災,也能用正向能量,團結起來快速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