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首見「諾氏瘧」境外移入 菲律賓旅遊疫情警示提升

衛福部疾管署今(2)日公布國內確認一起瘧疾境外移入病例,是20年來首見「諾氏瘧」,個案為30多歲外籍男子,6月上旬赴菲律賓巴拉望旅遊,期間被蚊子叮咬,返台後出現發燒、頭痛、茶色尿等症狀,確診「諾氏瘧原蟲」感染,現正住院治療。因應此案,疾管署已將菲律賓瘧疾旅遊警示升至第一級「注意」。

疾管署指出,個案在6月25日因症狀未改善前往就醫,6月27日因呼吸困難、頭暈、少尿再次就醫,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諾氏瘧原蟲」感染,衛生單位將持續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諾氏瘧流行於東南亞,主要由瘧蚊將長尾獼猴與豬尾獼猴體內的瘧原蟲傳播給人類,感染後潛伏期約7至30天,早期症狀類似流感,嚴重時恐引發腎衰竭、休克或腦病變。今日公布個案是國內時隔20年,再次出現境外移入的諾氏瘧,首例同樣來自菲律賓巴拉望。

2004年以來東南亞國家報告人類感染諾氏瘧原蟲案例漸增,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越南、緬甸、印尼均有。

疾管署指出,全球瘧疾疫情持續,近95%病例分布於非洲,亞洲印度今年病例數高於去年同期,菲律賓疫情主要分布於巴拉望省,該省去年病例數明顯上升,至今年已累計近9,000例病例。

疾管署呼籲,前往菲律賓巴拉望島之民眾,皆應落實防蚊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並使用防蚊液;而若停留時間較長或本身為瘧疾重症高風險者,建議於行前至少一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遵醫師指示服用瘧疾預防藥。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是否服藥,以利醫生正確診斷與治療。【記者 陳奕真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