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查不公開」這個原則已經被提倡多年,檢警調進步多少?法律學者吳景欽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台灣「偵查不公開」是個笑話。以近期社會高度關注的京華城案為例,檢方的偵辦過程漏洞百出,屬於偵查核心機密的內容不斷被特定媒體詳盡報導,讓民眾彷彿在追看一齣連續劇,隨時更新情節。這樣的風氣下,台灣司法不受信任便不難理解。
廣播
台灣的稅務訴訟制度長期存在諸多問題,納稅人收到錯誤的稅單,要進行救濟如同跌進絞肉機。據監察院111財調0013號「萬年稅單侵害賦稅人權案」的調查報告指出:課稅處分縱然提起「復查決定」及「訴願決定」後訴訟,然因法院僅會撤銷「復查決定」及「訴願決定」,而非原來的「課稅處分」,所以稅捐稽徵機關只要重新作成新的「復查決定」,當事人就必須重新再進行司法救濟,導致成功打贏稅法官司的當事人,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司法救濟困境。
大家都知道教育工作者,在師生互動中,學生最難接受的就是老師的不公平。如果學生感到「老師不公平!」,而老師沒有給予說明或進行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會用成見看待老師的話語,甚至不再信服老師的管教。這種現象與社會中的執法不公有著相似之處,透過以下案例,便能更加明瞭執法不一致的影響。
總統府公布司法院正副院長與大法官名單後,隨即引發在野黨與輿論懷疑司法院正副院長新人選政治立場鮮明,未來能否秉持公正的疑雲?近日,前台大校長管中閔亦發文,直指也是大法官提名人之一的劉姓台大教師,當年連番以臉書文章造謠、汙衊他,即使後來事實證明那些指控子虛烏有,但這群加害者從未為他們造成的傷害表示過歉意,讓他至今「思之猶有餘恨」!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遭羈押事件,日前證實AIT曾表關切後,長期觀察兩岸、與台交好的美國政治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直言台灣現今政局「令我感到恐懼(frightening to me)。」任雪麗有此看法係因,就無任何明確證據,便對在野黨領袖大動干戈「羈押禁見」,顯然讓美國人「嚇到」;其次,美國人擔心這是否代表台灣新政府整肅「主流民意」,以達擴權目的。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話在台灣的政壇尤其貼切。選後的政治局勢如同一場無休止的連續劇,每天都有驚爆的劇情,讓嗑瓜群眾目不轉睛。從過去的高虹安事件,到現在的柯文哲案件,政治檢調的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宛如八點檔的劇情,高潮迭起。然而,這場戲的背後,真正的贏家與犧牲者又是誰?
一般民眾是搞不清,檢察官和法官有何不同?他們認為都是司法人員,除非是法律人才懂得兩者各有不同的工作性質。首先,從主管機關來說,檢察署屬於「行政院法務部」,法院則隸屬於「司法院」。兩個單位的主管機關不一樣,也就沒有所謂誰在誰底下這種關係,檢察官獨立辦案,法官則獨立審判。
最近司法檢調動作頻仍,看在民眾眼裡卻很傻眼,政府本該做到司法獨立、公平、公正的國家公器,表現出民主國家該有的民主、法治、人權風範!法治官員的執法官員應本著「無罪推定論」、「媒體不公開」等基本執法辦案精神,尊重與案情相關的當事人的人權,可是媒體的大肆報導,破壞了國家的民主人權,真的很不應該!
新青安貸款政策話題不斷延燒。該政策原本旨在通過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和寬限期,並補貼利息,來幫助年輕人首次購屋,減輕貸款負擔。但事實上,這項政策卻成為推高房價的因素之一,讓房價進一步飆升。由於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許多原本無力購屋的年輕人湧入房市,這就像「先買後付」(BNPL)的翻版,雖然看似提供了年輕人購屋的機會,但卻忽略了他們的還款能力。
時下很多年輕人流行一句「不想失敗所以不敢成功」,這是一則頹廢不想上進者的藉口。他們的理由是怕成功的路上遇上挫折所以假借不想失敗,更因為不想失敗所以不敢成功,這是為失敗找理由而不是為成功找方法。現今社會各階層尤其在政府機關裡仍比比皆是。舉例如下:
一、我國法院判決的良率99%?真國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