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自製的立方衛星「山雀T1」,台灣時間15日清晨3時9分搭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火箭Transporter-12航班,自美西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57分鐘後彈射進入515公里高的低地球軌道運行,並於上午11時5分與台灣成功通聯。這是繼「山雀T1A」...
環科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自主開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Deep Space Radiation Probe, ,DSRP)月15日下午2時11分搭乘日本太空新創公司ispace的 HAKUTO-R Mission 2登月小艇,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透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合作的最新研究,成功突破了量子記憶體技術的關鍵瓶頸。研究顯示,在極低溫下,磁場誘發單層二硫化鉬(MoS₂)電晶體中產生的極性有序現象。這一突破將為二維材料與電子科技發展帶來革命性改變。
臺師大物理系教授陸亭樺、藍彥文、...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旗下藍源公司(Blue Origin)原定當地時間13日凌晨發射大型載火箭「新葛倫」(New Glenn),這場備受各界期許的軌道飛行首航,卻因為不明的技術問題而延後。
據外媒報導指出,「新葛倫」...

中央大學「白色能源屋」集創能、儲能和節能三大技術,為臺灣綠能科技的展示重鎮,去年有國內外近50個單位,超過1500人次參訪。中央大學(1月)13日年終記者會開箱此基地的尖端科技,並邀請學者專家分享研究成果,期許引領台灣綠能科技與產業更蓬勃發展,在零碳時代共創永續美好。
...

科學家庫茲威爾(Ray Kurzweil)近期預測,未來人工智慧(AI)技術將突破人類現有的科學極限,可能使人停止老化並活到500歲。他表示,2032年後人工智慧的進步將實現這一目標,人工智慧可以設計更高級的人工智慧,並與人腦結合以提升人類智慧。這種結合將使人類的智力增強百萬倍,...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莊承鑫團隊透過「可攜式肌酸酐檢測儀」,1分鐘即可檢測泌牛肌肉量,藉由精準管理提升牛乳產量與品質,有望為臺灣酪農拓展41億元商機,帶來產業變革。這項最新研發榮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肯定。
乳牛產業鏈中,乳牛肌肉儲備量與妊娠次數、...

今(2025)年科技業首場大盛事—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7日將於拉斯維加斯隆重登場。2024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聚焦在生成式AI(人工智慧)應用,今年的消費性電子展仍是以AI為主軸。今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創新獎涵蓋33個類別,參賽產品的數量再創新高,成長最快的類別由AI奪冠,參賽產品的數量...

科學家日前在一具距今3290年前埃及木乃伊體內,驗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DNA,似乎代表了曾於中世紀時期,肆虐歐亞非大陸、令人聞之色變的的黑死病(Black Death)起源,應該源自於更久遠的年代。
據外媒報導指出,科研團隊研究、...

人工智慧(AI)領域的先驅、「AI教父」辛頓(Geoffrey Hinton)日前提出警告:未來30年內,人工智慧導致人類滅絕的可能性介於10%到20%,引發全球關注!
辛頓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已超出人類掌控的能力範圍,這種技術可能在不遠的未來對人類文明帶來災難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