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科

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10月8日宣布,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英國化學家理查.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歐瑪.亞基(Omar M. Yaghi)共同獲得,...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7日宣布,英國的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法國的米歇爾.H.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以及美國的約翰.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三位學者,因在電路中揭示宏觀量子穿隧(Quantum Tunnelling)...

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簡稱「福衛八號」)是臺灣第一個自製的衛星星系,共有8顆光學遙測衛星,其中第一顆(FS-8A)7日自位於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準備搭機送往美國,於今年第4季發射升空。賴總統親自蒞臨起運典禮時表示,這顆衛星就像已故的齊柏林導演,透過鏡頭讓世界「看見臺灣」,...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潘惠娟助理教授與姊妹校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Universiti Malaysia Terengganu, UMT)海洋與環境研究院合作,首創將「全波段反射光譜技術」導入水下文化遺產研究,能在數分鐘內判讀陶瓷的配方、燒製環境與海底風化特徵,不僅快速且低衝擊,...

記憶體是電腦的「資料倉庫」,負責儲存指令、運算結果及各種運算所需的資訊。現有的記憶體分成兩大類:一種是速度快但斷電就消失的揮發性記憶體(如DRAM、SRAM);另種則是能長期保存資料,但速度較慢的非揮發性記憶體(如Flash)。科學界多年來嘗試開發新型記憶體,例如 PCM、STT-MRAM、...

海洋酸化現象有望透過增鹼方式緩解!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分析一份長達26年的南海觀測數據資料,首次發現海水鹼度呈上升趨勢,證實海洋自然鹼化現象,並能提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28%、減緩海洋酸化速度14%。

中山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

中國大陸考古團隊近日在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扎陵湖畔,確認發現一方秦代石刻,因地點位於海拔超過4300公尺的高原,被命名為「尕日塘秦刻石」,成為目前已知唯一仍留在原址、且位置最高的秦代石刻。這一發現被認為填補了史料空白,印證秦始皇曾派人前往崑崙地區尋找長生不老藥。

...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宣布,「毅力號」(Perseverance)探測車在火星表面被認為是古老湖床地點,採集到名為「藍寶石峽谷」(Sapphire Canyon)的岩石樣本,顯示出火星過去可能存在有古老生命。該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

由中央大學團隊發起,結合88位國內外學者合作與連署的重要文章——〈通智同伴假說:全球和幸應為AI發展的基石〉,近日刊登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旗下Blue Dot《藍點》雜誌,人工智慧的發展必須以「全球和幸」(Global Harwell)為基礎,呼籲國際社會積極參與、立即行動,以...

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大腦晶片新創公司Neuralink,致力於人類大腦植入晶片連接電腦,該公司宣稱,全球已有12人植入Neuralink腦部晶片,累計使用時間已超過1萬5000小時(約2,000天),這也代表了腦機介面商業化應用已成功邁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