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巴基斯坦遭逢前30年來所未有的強烈豪雨,國土的三分之一泡在水中,導致超過1200人死亡。但就在不久前的5月,巴基斯坦卻是高溫乾旱,部分地區氣溫甚至飆到攝氏51度。

巴基斯坦氣候變遷部長拉赫曼(Sherry Rehman)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巴基斯坦排放的溫室氣體僅占全球不到1%;然而,氣候變遷的災難,卻是由巴基斯坦來承擔。拉赫曼直指富有國家應該負起責任,遵守減碳排的承諾,並應做出實際行動來補償開發中國家。

相關調查發現,海中的廢棄垃圾有高達80%比例來自陸地,其中又以塑膠類的廢棄物最多,如塑膠袋、瓶蓋、寶特瓶等等生活中常見的用品,在海中往往成為殺害海洋生物的元兇。隨著洋流的交流匯集,垃圾海不僅威脅航海與漁業的安全,也造成全球環境的惡化,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變成國際性的海洋環境污染重大議題。

今年8月2日媒體報導,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統計,2022年上半年因洪水和暴風的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額估計達到720億美元。科技隨著時代發展,卻無法緩解人類發展以來所有的爭端與衝突,人類仍身處於天災與人禍,各種危機四伏的世界。捫心自問,我們的世界怎麽了?世人還有機會為未來許個快樂無憂的和平之願嗎?

國際民主日是一個以促進和維護民主為宗旨的節日,2007年由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9月15日定為「國際民主日」以促進公眾的民主意識,進而落實人人共享民主世界的目標。國際民主日這一天藉由響應活動提醒各國對民主實際狀況之審查,因為民主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隨政府及人民全面共同對於民主意識的成長及推進而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民主是進程,同時也是目標。從組織上至下,中央至地方,各個政府機關、民間組織,以及人民都全面參與及追求民主化,民主的目標才得以實現。

英文有一句諺語「 Walk a Mile in Her Shoes」穿別人的鞋,走一哩的路。同理心可以激發人類互助的本能,做出利益大眾的行為,政府更必須能夠同理百姓的疾苦,才能做出有效的改革。

人非聖賢,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直觀判斷而為成見,會受主流文化、他人經驗的影響而產生偏見,若因此而有明顯的排他性作為則為歧視。民主法治國家為確保人民獲得公平審判,強調「審級利益」讓當事人於訴訟程序中,依其所設計之審級制度,享有多次請求法院為判斷之利益,而法官「迴避制度」的落實乃人民在各審級中能否得到公平審判的一個重要關鍵。

2015年「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施行法」通過後,中華民國政府增修多項法令,以期減少貪腐。2018年廉政署提出首次國家執行報告,2022年四月公布第二次國家報告,預計八月下旬再次邀請國際反貪腐專家來台灣審查。然而,對於財政部和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每年編列上億元稅務獎勵金、執行獎勵金,公務員執行公務有獎勵沒罰則,民眾動輒被要求補稅重罰,不動產遭強制拍賣,部份財稅官員難免沒有因貪圖獎金與績效而濫權導致違法的腐敗,但立法院卻背離廢獎金的民意,於2021年11月30日三讀通過「稅捐稽徵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第49條之1,新增檢舉獎金核發、標準及領取資格限制...... 。

世界人口有7%到10%是左撇子,而台灣只有5%的人口比例。當今社會成千上萬的左撇子必須適應使用右手的工具和物品,現實生活中,左撇子也常常因為工具使用產生困擾。左撇子雖是少數,應該要被尊重而不宜用異樣眼光對待,因此聯合國組織決定自1976年起,將每年的8月13日定為「國際左撇子日」,目的在於提醒人們注意到左撇子在以右手為主的世界中,遭遇的種種不便,希望能促進在教育、日常生活、工具的設計等之相關研究。而對少數與弱勢族群多一分關懷與保護,本是民主國家該有的高度。

聯合國將每年的8月12日訂為國際青年日。國際青年日用意在解決各國青年問題,用各式活動響應此節日讓更多青年可以實際參與國際事務,為世界盡一份心力。2022年國際青年日主題為「世代團結:創造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世界」(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Creating a World for All Ages)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跨世代團結是必要的,公平合作,相互信任,並將各個世代的優勢整合在一起,對嚴峻未來的考驗是極其關鍵,這並非某一年齡世代所要單獨扛下未來的重責大任。

今年5月中多位國際人權專家應蔡總統邀請,來台審查中華民國《人權兩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專家提出的重要建議有:《人權兩公約》納入《憲法》;《禁止酷刑公約》的酷刑罪訂到刑法;應更加重視《世界人權宣言》,與聯合國有關體系合作,落實人權教育。這些建議一針見血,有助台灣人權提升至國際水平。為使台灣政府和人民能實現這些建議,下文將比較《世界人權宣言》與《憲法》,找出關鍵,以利台灣人權水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