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在第一任就職時,提出司法改革的演說贏得許多掌聲,她並且親自召開全國司改國是會議,直指司法失去作為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是人民普遍的感受,但執政七年下來,真的讓人民大失所望。

2023年7月13日在台灣大學應用力學館的一場論壇,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法稅改革聯盟發起人吳景欽教授,指出司法改革最主要的對象是檢察官和法官,可是我們每次司法改革都把負責實踐司法改革權責單位交給司法院跟法務部,他是要被改革者,你怎麼會把司法改革交給他呢?

人民有依法納稅的權利,民間常聽說「中華民國萬萬稅」,我國稅目之多還真不是一般老百姓都能懂得的。5月報稅季剛過,緊接著7月又要繳納汽機車牌照稅,這是大多數納稅人都會有的稅負,但是否每位納稅人都懂得收到的稅單有問題時,如何進行行政救濟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一般民眾又為何會在行政救濟的過程中屢遭挫敗?相較於行政院會今(2023) 年3月9日通過專利法及商標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茲就稅務案件以及智慧財產權案件進行比較與建議如后。

一、 法院的審查品質

A、稅務案件

一個國家「治理品質」是否良好?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收支平衡」。收支平衡從家計角度來看是基本常識,因為一個家庭長期收支不平衡,絕對是無法支撐下去的。可是放到「國家等級」的角度,為何判斷標準就失去一致性。

政府為了增加光電能源,太陽光電預估2050年設置要達40~80GW,2025 年至 2050 年還要再增加兩至六萬公頃土地,日前許多學界擔憂光電開發失序,更危及「社會安全」與「糧食安全」,上百位跨領域專家學者連署,呼籲政府應遵循國土永續原則引導綠能發展,並「落實資訊公開」與「社會參與」,以兼顧淨零碳排與社會公平正義。

仇恨是一種情緒上的不滿積累的敵意,甚至是侵略行動,透過意識形態的操作或社會群體對某物或某人的排斥或者基於具體經驗,即很容易製造仇恨情緒。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曾表示:「仇恨對每個人都是一種威脅,因此與仇恨作鬥爭人人有責。」並於去(2022)年6月18日第一屆聯合國打擊仇恨言論國際日致詞時表示,仇恨言論煽動暴力,破壞多樣性和社會凝聚力,威脅到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共同價值觀和原則。

當今21世紀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必須面對更多複雜多元的新挑戰,以及因應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而為了國家安全的保障、人民福祉的維護,各國政府也必須具有多元、創新、靈活的治國能力,因此相應的行政組織變革是必須的。但實際運作上,是否能夠符合組織改造的期待,仍須全民檢視。

組織升格,是否都適格?

現代人生活日常的保特瓶、塑膠容器等,帶給人們許多便利,轉眼間,卻是可怕的環境殺手,甚至經過大自然解離,變成渺小的塑膠微粒,漂流在海中,甚至進入生態系統及空氣中,直接影響到物種的存續。科學家發現,這肉眼看不見的細小微粒,竟然存在母親的胎盤中,幼小胎兒還沒有出生,就面臨被污染的風險。

根據刑事局打詐中心統計,2022年全國詐騙案件數及詐騙財損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台灣人被害財物損失超過60億,近五年詐騙金額從5億,增加到34億元,超過6倍。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的民調顯示,高達92%國民收過詐騙訊息,其中43%經常遇到詐騙,從沒遇過詐騙的僅不到10%,詐欺犯罪已成為台灣第一大犯罪,是民眾財產最大的威脅,然而,除了隱身在網路電信背後的詐欺犯,其實還有更多,情況遠比我們想像更加嚴重。

組織增胖,效率低落,人民被詐了?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形式的生命體及其所構成各層次的生物組織,包括「基因」、「物種」與「生態系」等層面。如今地球上物種的滅絕,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已然影響地球永續與人類的未來,這是必須積極面對與因應的重大議題。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來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學教授傑瑞‧穆勒(Jerry Z. Muller) ,在2019年在《失控的數據》一書揭露追求績效將為組織帶來災難與惡果。傑瑞在書中指出警察為追求降低犯罪率的績效目標,接到案件的警官可以故意把案件分到分到錯誤的類別中,或是修改報案內容,把它變成較輕的罪。「非法侵入」可以改成「擅自進入」,「破門闖入車庫偷竊」可以改成「損毀他人財物」,至於竊盜可以改成「遺失財物」。另外,緝毒組的刑警感興趣的是如何達到績效目標,一天之內逮捕五個販毒的青少年,所產生的績效數據比花好幾年的時間逮捕大毒梟要好看得多。警察體系將績效做為獎賞,即可能會導致濫權或違法的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