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經濟危機從未解除,擁有資本的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也讓廣大以薪資為主要收入的中產階級,逐漸向下流動成為「新貧族」而且這是全球性的現象。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危機使得年輕人在就業、市場進入、心理健康等方面面臨重重挑戰,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來改善他們的處境。
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近些年來以利潤為導向,取代過去技術安全為首要的經營方式,飛安事故頻傳。2018年和2019年的兩起737 Max 8客機墜毀事故更造成了近350人死亡,事發之後,波音公司支付了 25 億美元的罰款和賠償,在2021年簽署了協議,以換取免受刑事起訴。但飛安事故依然時有所聞,今年5月,美國司法部以波音公司違反了2021年的和解協議,對潛在風險的工作實踐視而不見,並且未能確保適當的記錄保存,要對該公司進行刑事起訴。
聯合國於1999年設立每年的8月12日為「國際青年日」,為各國政府重視青年問題提供了契機。今(2024)年的主題是「從上網點擊到取得進步:青年數位通道促進可持續發展」(2024 Theme: From Clicks to Progress: Youth Digital Pathway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強調了數位化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變革力量。
隨著全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日益增加,綠色商標(Green trademarks)逐漸成為一個重要且新興的話題,許多品牌開始認識到消費者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在提升,根據歐盟智慧財產權局(EUIPO)2023年2月發布的綠色歐盟商標報告,綠色商標在總體商標從1996年的4%到2021年的12%,顯示品牌對綠色商標的重視程度。
隨著人工智慧(AI)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全球各行各業都在迅速適應並利用這項技術帶來變革。AI不僅是科技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更是未來社會各個層面的核心驅動力。AI科技的進步,版本的更新,各類產品的科技交互應用,在在都顯示AI科技全面性及革命性的成長,然而接下來的AI浪潮中,對於國家、公司、甚至個人,是站在浪頭上,還是隨波逐流,就是競爭力的殘酷挑戰!
AI人才的培育:奠定未來基石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然2022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 Open)指出,年輕族群高達五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費用」與「不知何處獲得協助」為年輕人不求助的主因。
根據2023年底國民健康署做的「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統計,臺灣未滿18歲近視占比高達85%,位居世界第一,簡直是亞洲的「近視之都」。近視比例偏高是華人社會普遍的現象, 在政府花費大筆預算的情形下, 效果有限,整體來看,這也是病態社會的縮影之一。
「用眼過度」是造成近視的因素
在AI浪潮席捲下,台北市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逐漸式微,建國中學、北一女人社班在今年走入歷史,只剩中山女高有人社班。建中校長直說遺憾,但與北一女校長皆強調,人社班未消失,只是融入在每個班級、生活中。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認為,自然組學生也必須參與人文社會課程,發展AI同時,不能讓AI陷害人類、破壞倫理。可見AI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技術世界,也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探討AI教育如何提高創新科學與人文素養,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關係到未來社會發展的現實課題。
在民主國家中,按個人與政府合法性之間的社會契約理論,須透過一個相互同意的過程,個人同意遵守共同的規則,並接受相應的義務,政府則須保障個人和其他人不受暴力和其他種類的傷害。相對於我國的立法與行政,立法院代表人民對應行政院相關之各項作為,租稅被視為一種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契約,因而有「租稅法定原則」,而在先進民主國家中,賦稅人權已成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