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然2022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 Open)指出,年輕族群高達五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費用」與「不知何處獲得協助」為年輕人不求助的主因。

有權利必有救濟(ubi ius ibi remedium)在法治先進國家是不容挑戰的。

根據2023年底國民健康署做的「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統計,臺灣未滿18歲近視占比高達85%,位居世界第一,簡直是亞洲的「近視之都」。近視比例偏高是華人社會普遍的現象, 在政府花費大筆預算的情形下, 效果有限,整體來看,這也是病態社會的縮影之一。

「用眼過度」是造成近視的因素

在AI浪潮席捲下,台北市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逐漸式微,建國中學、北一女人社班在今年走入歷史,只剩中山女高有人社班。建中校長直說遺憾,但與北一女校長皆強調,人社班未消失,只是融入在每個班級、生活中。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認為,自然組學生也必須參與人文社會課程,發展AI同時,不能讓AI陷害人類、破壞倫理。可見AI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技術世界,也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探討AI教育如何提高創新科學與人文素養,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關係到未來社會發展的現實課題。

在民主國家中,按個人與政府合法性之間的社會契約理論,須透過一個相互同意的過程,個人同意遵守共同的規則,並接受相應的義務,政府則須保障個人和其他人不受暴力和其他種類的傷害。相對於我國的立法與行政,立法院代表人民對應行政院相關之各項作為,租稅被視為一種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契約,因而有「租稅法定原則」,而在先進民主國家中,賦稅人權已成普世價值。

前些日子台灣食安新聞連環爆,也引起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注意,除了食材的來源以外,是否有含塑化劑或是接觸到塑化劑,同時也會引起人體的安全疑慮。北醫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廖凱威指出,北醫食安系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一項研究,該單位蒐集2013年至2016年間,總計2千位民眾尿液中的磷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暴露濃度。後續也和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先進國家比較,發現我國在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後,過了2年,國人暴露塑化劑程度仍高於美、加、德三個國家。在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部分,代謝濃度仍高於先進國家約2至7倍。如此高的殘留,與國人的外食習慣及食品包裝方式息息關關。

2022年ChatGPT問世以來,透過AI「生成」的內容,從音樂、文章創作、繪圖到軟體編碼無所不能,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能夠學習人類語言、編程語言、藝術學等各種複雜的主題,並重複使用訓練資料來解決新的問題,然而,這一新興現象也引發了關於智慧財產權(IPR)的爭論,例如AI創作的作品是否會構成侵權?又該如何保護這些作品的版權?

「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指的是一種身心耗弱狀態,乃是長期處在高度心理壓力之下的壓力反應,其成因相當複雜,多數的研究認為過勞是長期暴露於工作壓力下的結果。今年國際勞動節前,發生士林地方法院李姓法官疑似過勞而墜樓過世,讓人感到遺憾。雖然在一般人眼中,法官是令人崇仰的職業,認為法官是正義的化身,必須是聖人。但是,法官也是血肉之軀,從事極端複雜又高度壓力的工作,就一定要有適當的休息,否則會因過勞而犯錯,或造成生理、心理健康崩潰。事實上法官和所有人都一樣是凡人,即使沒有過勞問題,也很難永遠不犯錯。

社會工作是個艱難辛苦的工作,牽涉範圍很廣且複雜,其專業價值是教導人們處事、想法及行動值不值得、好不好或對不對的倫理原則。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固有的倫理價值議題很重要,但也是困難的,重要性不僅來自於不斷變動的狀態,也因其政治性質及公眾審視的壓力,社會工作者面臨越來越多的道德衝擊,以兒童保護案件為例,社會工作者在其中的責任與權力經常充滿倫理爭議。

生物多樣性是21世紀全球重大議題之一,關係著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礎。若沒有健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人們的生計、生態系統服務、自然棲地和糧食安全就有可能受到嚴重影響。5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同參與」,藉以呼籲全球每一位世界公民支持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工作架構(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簡稱「生物多樣性計畫」,以停止並扭轉日趨嚴重流失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