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ChatGPT問世以來,透過AI「生成」的內容,從音樂、文章創作、繪圖到軟體編碼無所不能,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能夠學習人類語言、編程語言、藝術學等各種複雜的主題,並重複使用訓練資料來解決新的問題,然而,這一新興現象也引發了關於智慧財產權(IPR)的爭論,例如AI創作的作品是否會構成侵權?又該如何保護這些作品的版權?

「過勞」這個名詞,在台灣早已耳熟能詳,指的是一種身心耗弱狀態,乃是長期處在高度心理壓力之下的壓力反應,其成因相當複雜,多數的研究認為過勞是長期暴露於工作壓力下的結果。今年國際勞動節前,發生士林地方法院李姓法官疑似過勞而墜樓過世,讓人感到遺憾。雖然在一般人眼中,法官是令人崇仰的職業,認為法官是正義的化身,必須是聖人。但是,法官也是血肉之軀,從事極端複雜又高度壓力的工作,就一定要有適當的休息,否則會因過勞而犯錯,或造成生理、心理健康崩潰。事實上法官和所有人都一樣是凡人,即使沒有過勞問題,也很難永遠不犯錯。

社會工作是個艱難辛苦的工作,牽涉範圍很廣且複雜,其專業價值是教導人們處事、想法及行動值不值得、好不好或對不對的倫理原則。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固有的倫理價值議題很重要,但也是困難的,重要性不僅來自於不斷變動的狀態,也因其政治性質及公眾審視的壓力,社會工作者面臨越來越多的道德衝擊,以兒童保護案件為例,社會工作者在其中的責任與權力經常充滿倫理爭議。

生物多樣性是21世紀全球重大議題之一,關係著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礎。若沒有健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人們的生計、生態系統服務、自然棲地和糧食安全就有可能受到嚴重影響。5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同參與」,藉以呼籲全球每一位世界公民支持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工作架構(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簡稱「生物多樣性計畫」,以停止並扭轉日趨嚴重流失的生物多樣性。

四月電價才漲,桃園地區頻頻停電,還沒到七八月的用電高峰,大家都擔心往後停電是否會變成日常?! 而電價一漲萬物齊漲,台灣社會此時正面臨著多重經濟挑戰,通貨膨脹對於已經承受經濟壓力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更擴大貧富差距。

每年的5月3日,除了慶祝世界新聞自由日,紀念為自由報導和公正言論而奮鬥的人之外,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為保護這一權利自由而奮鬥。在數位時代,人們必須意識到新聞自由不僅關乎權利和民主,更關乎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而當目標是要守護民主自由的重要指標-新聞自由,同時又要考慮到保護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時,其中良心成為了關鍵。良心提供了道德指南,幫助人們在面對網路暴力和資訊泛濫時,維護新聞自由,並守護人們的心理健康。

資訊環境變化對個人和社會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永續發展是世界共同的理想和渴望,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其強調創新、創造與構建共同未來的方向,突顯了智慧財產權在促進創新和創造力方面的重要性。

世界地球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第一屆世界地球日始於1970年4月22日,它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舉辦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以及多國環境保護機構的成立,推動環保保護與制定政策。1990年,世界地球日活動因為成功推廣資源回收議題,促成1992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的舉行,自此世界地球日在全球各地逐漸受到重視,如今環保議題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地球日活動已吸引193國超過10億世界公民共同參與。

4月3日花蓮近海發生規模7.2地震,此次地震為台灣自921大地震後25年來最大規模,近日餘震不斷,新聞24小時不間斷的報導災情與救災狀況,喚起國人內心的恐懼、不安。天災讓人感受到人力不可抗的大自然力量,即時的救災行動是急迫的,許多救災的溫暖故事,撫慰著人心!重建是緊接而來的重要工作,人們除了祈禱天佑台灣,人力、物力、財力、心力,人們能力所及的付出,都是凝聚台灣再現新生命力的潛能。但要如何靠人為的力量扭轉或減輕天災帶來的毀滅與傷害?

千金難買早知道 全台老屋耐震力問題需關注

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財產的權利,聯合國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裡提到:「健康是行使其他人權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人權。每個人都有權享有能夠達到的有益於體面生活的最高標準的健康……」。《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亦提到:「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自己個人和家人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維護健康乃為維護生存的品質與身心自由的權利,而健康的自由指的是每個人都有權控制自己的健康和身體並且不受任何干涉,因此健康權乃天賦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