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婞淳獲奧運女子59公斤級舉重金牌,全台狂喜。這面金牌得來不易,2013年她在世界舉重錦標賽奪得金牌,很有希望在2014仁川亞運再奪金,卻在2014年春練習時不慎被槓鈴壓傷,致右大腿股外側肌80%斷裂。長庚醫院楊定一醫師不僅指導她療傷復健,還叮囑她:「用愛和感恩的心,面對自己、團隊以及比賽的對手。如果有能力,別忘了把這份愛回饋出去。」郭婞淳依照指示,奇蹟般地恢復肌力,在短短幾個月內再披戰袍,在仁川亞運拿到第4名。此後實力漸增,2015世錦賽和2016里約奧運得銅牌,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和2021奧運就升級成金牌。
2019年5月2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案,把每年8月22日訂為「國際宗教信仰迫害受難者紀念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Commemorating the Victims of Acts of Violence Based on Religion or Belief)。「國際宗教信仰迫害受難者紀念日」由波蘭、巴西、加拿大、埃及、伊拉克、約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與美國等9國共同發起,由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以協商方式一致通過。這個日子的成立,使世人聚焦到解決世界各地因宗教信仰而日益嚴重的暴力迫害問題。
2003年8月19日聯合國巴格達(Baghdad)辦事處遭到空襲,導致22人喪生,在此之前和之後,也都有不少人道主義工作者犧牲。聯合國在2009年決定,將這一天訂為「世界人道主義日」(World Humanitarian Day),以此向全世界冒著生命危險,無私救助人命的人道主義工作者表達敬意。
世代交替是全球趨勢,來勢洶洶不可擋,是因為需要面對的問題太多,尤其是公平正義的問題。聯合國在每年的8月12日定為國際青年日,其設立的宗旨為各國政府重視青年問題提供了契機,期待世代交替中得到社會的正義。
很多國家的青年都面臨高失業率、薪資停滯、高房價,以及退休制度、氣候變遷等世代正義的問題,而台灣的減碳成績單全球排名倒數,「青年貧窮」的狀況在台灣也尤其嚴重。
三字經裡的「子不教 父之過」,認為教導子女是父親的責任,有責就要有權才能落實,在這樣的父權禮教之下,威權思想在華人社會普遍存在數千年之久,猶見著於皇權,遍及於各級官府,依《大清律》:「民告官如子殺父,先坐笞五十,雖勝亦判徙二千里。」而這樣的威權思想,在民主台灣今天的官僚體系中仍然存在,而見諸於實務者,以稅務行政體系到行政法院這一脈最為見著。
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無論歷經多少時代,青年都是國家的棟樑,在國家顛沛流離時,就會有熱血青年為國拋頭顱灑熱血,在社會有不公不義時,就會有青年跳出來不平則鳴的抗議!但國家社會回應給青年的又是甚麼?
行政院會通過《禁止酷刑及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之待遇或處罰公約及其任擇議定書施行法》(以下簡稱《禁酷刑公約施行法》)草案,正在立法院審議。監察院長兼國家人權會主委陳菊表示:酷刑包括殘忍、不人道、有辱人格的待遇,及對外籍移工不當對待,希望《禁酷刑公約施行法》能儘早在立法院通過,讓國家人權會發揮酷刑防制專責機制的預防性功能。
歷史上因為荒謬的稅制問題,造成社會的動盪,革命的興起,甚至帝國的滅亡。
英國家家戶戶都有一座壁爐,早在1066年,英國人就得繳壁爐稅,通常是交給教會,到了1662年,壁爐稅正式成為法令,此舉使得原本無須繳納直接稅的人民突然意識到自己變成課稅的對象,甚至連貧戶也須繳稅,當時稅務員皆為有獎金可抽成,因此他們為了獎金「滴稅不漏地行使他們的權力。」導致英國人痛恨壁爐稅,累積排山倒海的民怨終於爆發1688年的光榮革命。
我國憲法開宗明義道出國家之要素為「主權」、「國民」與「領土」;而國際法所承認之國家,從《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第一條《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Article 1)應具備以下資格:常住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人民與國家這個生命共同體,要走向共存共榮,雙方都有責任。
人民是國家構成最重要的元素。《孟子.盡心下》:「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現代國家構成要素:人民、領土、政府、主權。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基本組織與重要制度及國家和人民相互間基本的權利義務關係,以鞏固國權、保障人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為宗旨,是治國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