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是指政府向人民徵收的貨幣或資源,依稅法繳納的金額稱為「稅金」,而政府依法對民間收取稅收的行為稱為「課稅」、個人或企業向政府繳納稅金的行為稱為「納稅」;政府要求納稅人在繳稅期限後繳足應納稅金稱為「補稅」;政府退還溢收稅金稱為「退稅」。稅制則是指政府收稅的系統,古今中外各國稅制均有不同,在西元前2,500年前的古埃及古王國時期就已經有完整的徵稅系統,是人類歷史中最早的賦稅系統。
從古到今,即使是文明最先進的國家,都曾因為不同的文化、種族、語言或宗教,發生過歧視、迫害、殺戮等黑歷史,聯合國大會在1996年將每年的11月16日訂為「國際寬容日」,希望促進世界公民能有更多的相互了解,能互相尊重,寬容的對待彼此。
長期以來,台灣一直存在稅制不公不義的問題,例如綜所稅總額逾七成來自於薪資所得,為綜所稅最主要稅基,而資本利得不是免稅就是課不到稅,受薪階級成為繳稅主力,賦稅不公問題長期存在。根據統計2019年政府綜合所得稅稅收來源,勞動所得(包括薪資、執行業務、退職金等所得,其中絕大部分為薪資所得)高達91%,而資本利得(包括利息、股利、租金、權利金、財產增益等所得)僅有9%,綜合所得稅中稅收多數都是來自勞動階層,而富人對於稅收的貢獻卻不到一成。
聯合國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以人權為其核心價值,呼籲全球合作為永續發展目標而努力。
人類社會從農業進入工業化,再發展到資訊的數位化時代,社會互動模式轉變,網際網路正主導著人類社會新文明的發展。資訊(Information)與知識(Knowledge)已經變成國家、產業,甚至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能有效應用這些資訊通訊科技能力的,就能獲取優勢地位已成為趨勢。尤其在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們開始前所未有的利用數位技術、依賴數位技術,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的問題,讓貧富不均的情況日益嚴重,資訊的快速傳遞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
2020年12月中華人權協會公布由網友票選出來的年度10大人權新聞,其中「侵害賦稅人權轟動國際」票選為第4名。根據統計,自民國2006年至2017年以來,稅捐案件皆為我國高等行政法院最大宗之案件來源,人民不服稅捐機關的行政處分比其他機關來的高。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會計財稅研究所副教授黃士洲曾經有篇研究報告指出,最高行政法院稅捐判決僅5.94%有利民眾,行政法院嚴重向行政機關傾斜,台灣司法環境對賦稅人權極度的不友善。以上在在顯示台灣賦稅人權值得省思檢討與改進之處。
行政院會於9月2日通過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除修正司法官執行審判或追訴職務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的國家賠償責任要件,也明確定義「怠於執行職務」、「公共設施」與「重大過失」。行政院會通過修正國賠法當天,行政院長蘇貞昌會中表示,此次修法彰顯政府重視並貫徹憲政法治、保障人民權益的決心,送請立法院審議後,請法務部積極與立法院朝野各黨團溝通,早日完成修法程序。然而,本次的修法是否值得人民期待,還是在於修法之後的申請門檻能否真正提供人民爭取公義的需求。
每年10月10日不只是我們的國慶日,也是「世界心理健康日」,呼籲大家重視「心理健康」,唯有生理、心理、社會的全方位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在中華文化中,「心」是生命的主宰,「理」是事物的緣由,若能對於心理狀況深入探究並了解其原因,就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並預防再次發生,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
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教育」具有教與育兩個層面,但要教甚麼才能孕育英才呢?「文化」內涵文與化,在沒有文字以前,人類口授心傳來傳承生活的智慧,得以繁延發展;有了文字以後,人類以文來交流,而知識、科學、典章與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據,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而潛在於人類內心深處的「良心」,那顆本善之心,才是人類可以生生不息到今日的重要因素,這是化育與孕育的基本元素與軸心,有了良心,事局、世局萬變終不致離其宗,世界才能和平,人類才得以永續發展。
美國911事件,堪稱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恐怖攻擊,20年前全球在電視上目睹911雙子星大廈遭飛機撞擊崩塌的畫面,都有難以置信的驚恐,在這場災難中有近三千人罹難,各國紛紛譴責暴力,無不渴望和平。
每年的9月21日為國際和平日,聯合國大會的決議中提到:「宣布此後,國際和平日應成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並邀請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停止敵對行動。」而世界公民不止希望沒有戰爭與暴力,更希望能有足夠資源,免於恐懼匱乏,可以尊嚴的生活。但因爲人性的貪婪,強權掠奪,真正的「和平」並不容易,必須人人「採取行動」去捍衛正義平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