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從1970年成立至今已歷經51年之久,顯然半世紀前,人們就警覺到地球的傷害越來越嚴重,包括臭氧層破壞、氣候變遷,以及酸雨...等等問題。1990年地球日活動正式推廣到全世界,美國開始不分國籍的向全世界的人們提醒環境保護的觀念與實踐;2004年一部《明日之後》科幻災難片上映,讓人們對地球環境惡化更有感,但地球的環境並沒有因為人們的警覺而得到有效的改善。
4月5日是聯合國「國際良心日」,2019年聯合國大會決議文指出用愛與良心促進和平文化的實際做法,其第3點:「邀請所有會員國……與私人機構,和包括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在內的民間組織,按照其地方、國家和區域社區的文化和其他適當情況或習俗,包括通過優質教育和提高公眾認識活動的方式,用愛與良心構建和平文化,從而促進永續發展。」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民間組織卻積極與國際潮流接軌,以世界公民的力量,同步響應,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的良心。
面對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巨大衝擊,台灣防疫有成,台商資金紛紛回籠,讓沉寂一段時間的房市不僅回溫,還因疫情紓困措施加溫,迫使國際央行大印鈔,讓數兆美元的熱錢流竄全球,導致龐大資金快速流向房市。
由於國內選舉頻繁,總統立委之後又有九合一的地方選舉,而且相隔只有兩年,給人民感覺好像天天在為選舉做準備,而且各政黨為了選票都一直討好百姓,把專業擺一邊政治考量放中間。從中央到地方,從立法院到各縣市的議會,不管是預算案或法案的審核、通過,都有各政黨的盤算,往往造成失去時效性或政策立意失真的遺憾!
根據內政部今年1月份公布統計資料,截至2020年12月止,台灣1至12月出生人數為16萬5,249人,死亡人數為17萬3,156人,比出生人數多出7,907人,台灣首次出現「死亡交叉」,人口開始負成長。未來每位年輕人得承擔的扶養比將加重,「養不起的時代」已加速到來,社會學學者更指出,2020年除了出生數創新低,人口遷入、遷出也表現異常,過去還有外籍配偶、移民等社會增加,來彌補自然增加的不足,但去年1到10月社會增加為「負」2萬5,889人,出現人口淨移出的狀況,也為台灣人口負成長增添了變數。
近日太魯閣號408在花蓮大清水隧道出軌,造成嚴重死傷事件,民眾痛批公權力的傲慢,重掀對三年前發生普悠瑪事故究責的高度關切。一般言,事故的追究責任有三個層面。第一,政府及私人機關自己內部進行的檢討與懲處;第二,以政府單位來說,還有監察院的調查究責,但低於彈劾的究責往往回到行政體系執行,無法避免官官相護的通病。因此涉及貪瀆、造假等刑事責任最有力的究責,則是第三層面,來自司法起訴與審判。由於司法體制的健全與否,關係的全體國民的安全與國家的安定,因此,當大家關注交通事故究責的同時,對法務部即將晉用六位檢察長的品德、操守是否適格、適任,也應予以高度關注。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雙城記》經典名句。正反映了當前天災、人禍、戰爭頻傳,人類未來的命運要往何處走呢?今年4月5日是聯合國第二屆「國際良心日」,特別值得各界慶祝與省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巴黎總部也帶頭響應慶祝此紀念日。提倡「良心文化」已經成為國際普世價值,也是人類追求永續發展的良方。
任何物種都會自然的走上衰亡,為維繫物種的存續,每個物種的繁衍都是一種本能的要求,這是自然之理,而繁衍下一代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對生命再進化的預期,人類也是,各國都一樣。
台灣四面環海,平均降雨量是全球的2.5倍,但現今卻面臨56年來最嚴峻的缺水問題。媒體報導指出,2020年台灣梅雨季短且無颱風登陸,導致豐水期降雨量極少。然而「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台灣缺水問題,絕非單一年度就立即導致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窘境。
瞭解真相與伸張正義是國際普世價值,聯合國特別定3月24日為「瞭解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真相權利和維護受害者尊嚴國際日」,紀念在1980年為人權發聲而犠牲的奧斯卡·阿努爾福·羅梅羅大主教,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是自由民主的重要核心價值,也促成當前先進民主國家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對違法公權力決不寬貸,鞏固法治基礎以維護人權。隨近期《行政程序法》修法,檢視法條裡暗藏護官權、棄人權的詭異時效規定,正考驗政府推動改革、落實人權治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