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犯追蹤》是美國電視劇,劇中「芬奇」是機器發明者,常說的一句話:「世界在改變」。這是一部以大數據分析,運用監視科技來預防犯罪為概念的創新影集。劇情演義顯示,芬奇意識到,不重要清單的資料可制止許多犯罪活動和挽救人命。但政府沒有興趣處理不重要清單,芬奇決心要找到一種方法來阻止這些犯罪,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要劇情與精神,值得政府作為施政上的省思。特別是在推動轉型正義,揪出隱藏的法治病毒,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到底是黑天鵝效應?還是灰犀牛效應?

聯合國訂定每年2月20日為「世界社會正義日World Day of Social Justice」,旨在消除不平等差距。社會正義是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賴以和平、繁榮共處的基本原則。我們促進兩性平等,促進原住民和移民的權利,就是在伸張社會正義原則。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也有多項目標,努力消除人們因性別、年齡、種族、族裔、宗教、文化或殘疾狀況而面臨的各種障礙,便是在推進社會公正。對聯合國而言,為每個人爭取社會公正,這是聯合國在全球促進發展和人性尊嚴這一使命的核心所在。社會正義日就是主張社會保護、社會對話,保障基本人權,人人得到公正的結果,才能促進世界和平。

農曆新年又稱春節,是華人社會非常重視的節日,傳承相當久遠。傳統上以華夏曆法或當地傳統曆法計算,相傳始自舜帝立正月、蠻夷率服。「元」表示開始、最初。「旦」表示太陽剛出地平線之際;「元旦」就是一年之始。歷代新年元旦日期不盡相同,直到漢代遵循儒家「行夏之時」之教義,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歷,才又明確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民國建立以來之春節就是夏曆元旦。過年習俗在長遠的人文社會中,大都是由長輩傳給晚輩,口口相傳或家族中的耳濡目染,代代相傳,究竟源自何時確實很難考究。

富商翁茂鍾被搜出多達27本筆記本,記錄與檢、調、法官高層的往來記錄,人數多達兩百多人,被稱為現代《百官行述》,重創台灣司法改革形象。《百官行述》記錄康熙帝國官員貪腐惡行,暴露權力鬥爭、利誘威脅的官場醜態。監察院肯定法務部願就「諸慶恩偽造定存單案」等4案重啟調查,但指出高檢署將其報告列密,呼籲調查應公開透明,讓監察院司法獄政委員會處理能更順利。

中華民國於2009年馬前總統執政伊始,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簡稱《聯合國人權兩公約施行法》, 2021年台灣即將舉行第三次人權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讓全球各國人權事務高階官員和專家審視台灣施行人權兩公約的成果。很遺憾地,套用馬前總統的話:「侵犯人權十有八九是政府所為」,兩公約施行了12年,「官官相護」惡習仍然沒改,「五權分立相互制衡」未正常運作,致人權常受侵犯。

近日陳青旭自訴陳盈錦案開庭受到民間關注,此案可能是人民提告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高官的首例,雖然行政執行法、強制執行法及行政程序法都明文禁止「超額強制執行」這種濫權行為,但事實上「超額強制執行」案例多如牛毛,數十年惡習不改,受害民眾不可計數,難以平反,累積民怨已近潰堤。

日前有媒體報導,高雄美濃60歲男子,以住家土地向農會借貸10萬元,尚欠4萬3000元,平時靠打零工維生的他,在毫無所悉的情況下,土地已遭法拍。原來法院的公文書沒有確實通知到本人,被「留置送達」在派出所。派出所表示,僅提供法院公文寄存,讓民眾方便領取,沒有義務也無法個別通知。

因為進口萊豬議題,日前立法院內上演全武行,立委狂丟豬內臟,汽笛、喇叭加打架,在一片混亂中行政院長蘇貞昌上台只做了5分鐘的施政報告。國會衝突登上數家外媒,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提到,台灣立法院爆發衝突並不罕見,某種程度上已「惡名昭彰」。對台灣來說,這是「家醜外揚」。此次國民黨失去理智的大肆杯葛,是因為「不信任政府」的民氣可用,執政官員諸多的政策與做為已讓人民反感,不認同先斬後奏、違反民主程序的決策,而事後又不斷以各種方式掩蓋政策的唐突。

2020美國總統大選,爭取連任的川普對上從政40年的民主黨拜登,競爭之激烈引發全球關注,近日更由於選情膠著,開票結果令人繃緊神經,國內各界也高度關注著。無論結果如何,人民最關心、最想要的還是基本自由與政治安定的渴望,美國如此、台灣亦然,唯有政治安定才能追求經濟發展,唯有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才能實現真民主的價值,否則政治就不是政治,而是苛政,苛政猛於虎,何有人權可言!?

自由權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

國家機器要運轉,需有稅金的挹注。在台灣,政府為了確保稅收,祭出三種獎金來促進績效達成,一為檢舉獎金,二為查稅獎金(現在稱為稅務獎勵金),三為行政執行績效獎勵金。支持獎金制度的人,認為人民習慣逃稅,所以需要以獎金為誘因,鼓勵稅官及討稅的執行官努力為國家追稅。但這樣的制度,實已埋下人權迫害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