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台灣食安新聞連環爆,也引起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注意,除了食材的來源以外,是否有含塑化劑或是接觸到塑化劑,同時也會引起人體的安全疑慮。北醫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廖凱威指出,北醫食安系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一項研究,該單位蒐集2013年至2016年間,總計2千位民眾尿液中的磷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暴露濃度。後續也和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先進國家比較,發現我國在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後,過了2年,國人暴露塑化劑程度仍高於美、加、德三個國家。在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部分,代謝濃度仍高於先進國家約2至7倍。如此高的殘留,與國人的外食習慣及食品包裝方式息息關關。
塑化劑是一類化學物質,常被添加到塑膠製品中以增加其柔韌性和耐用性。然而,某些塑化劑對人體健康有潛在的危害。以下是塑化劑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幾種主要傷害:
- 內分泌干擾:塑化劑如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能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模仿或阻斷激素的作用,影響荷爾蒙平衡。這可能導致生殖系統問題,如男性精子數量減少、女性不孕不育等。
- 生殖系統毒性:鄰苯二甲酸酯被證實對實驗動物具有生殖毒性,包括睪丸縮小、精子質量下降以及生育能力降低。
- 發育問題:暴露於塑化劑的孕婦可能會增加胎兒發育異常的風險,包括低出生體重、早產和出生缺陷等問題。
- 癌症風險:長期接觸某些塑化劑可能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例如,動物實驗表明,某些鄰苯二甲酸酯可能與肝癌和其他類型的腫瘤有關。
- 代謝疾病:塑化劑可能與代謝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有關。研究顯示,暴露於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干擾脂肪細胞的生成和胰島素的功能。
- 免疫系統影響:塑化劑可能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增加對感染和疾病的易感性。
- 行為和神經發育問題:研究表明,早期接觸塑化劑可能對兒童的行為和神經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和學習困難等。
政策方面,自2019年7月1日起,台灣已禁止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和連鎖速食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2002年起實施限塑政策,逐步擴大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的範圍。2018年,這項政策進一步擴大,涵蓋了零售業、餐飲業等,要求消費者自備購物袋或支付塑膠袋費用。2021年1月起,台灣要求連鎖速食店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餐具,包括湯匙、叉子、刀具和吸管等。
許多國家和城市為了減少一次性塑膠杯和紙杯的使用,推動了循環杯的政策和計劃。像是德國柏林的「ReCup」和漢堡的「Kehrwieder Becher」計劃,鼓勵咖啡店和餐廳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顧客支付少量押金使用這些杯子,並可以在合作店鋪退回以取回押金。法國巴黎除了推出了多項計劃以推廣循環杯,尤其是在大型活動和節日中,要求使用可重複使用的杯子,以減少一次性杯子的浪費。在美國、加拿大、澳洲、韓國、新加坡等國都有類似的政策,或是商家設計折扣、點數或押金回饋消費者,加速循環杯(餐具)的使用。這些國家和城市在推廣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台灣是手搖飲王國,非常輕易在外取得一杯飲料或咖啡,而一杯杯的塑膠杯、杯蓋、吸管都在增加塑膠垃圾,故臺北市政府更率先於 2022 年 8 月 6 日宣布:2022 年 12 月開始,臺北市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這也加速提升循環杯的需求,許多連鎖速食業者與超商業者紛紛投入循環杯的競爭。環保署於 2022 年 10 月 31 日發布「循環(外借)杯良好服務指引」,並規劃2023 年起,各便利商店至少有 5% 門市可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台灣雖然2022年才開始起步,希望商家與政策相應配合,才能讓民眾加速配合!
人人可以通過多種行為來減少塑膠的使用,從日常生活中的小改變開始,這些行為不僅有助於環保,也能帶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減塑行為建議:
- 使用可重複使用的袋子:購物時攜帶布袋或其他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袋。
- 購買散裝食品:選擇購買散裝食品,減少包裝廢棄物,並使用自己的容器。
- 自製清潔產品:自製環保清潔產品,減少購買塑膠瓶裝清潔劑。
- 儲存食品:使用玻璃容器、不鏽鋼盒或矽膠袋儲存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和保鮮膜。
- 使用天然纖維:選擇使用天然纖維製品,如棉質抹布、竹纖維抹布等,替代合成纖維抹布。
- 攜帶水杯或餐具:避免購買瓶裝水和使用一次性咖啡杯及餐具的使用。
- 推廣電子文檔:在工作場所儘量使用電子文檔和電子郵件,減少紙張和塑膠文件夾的使用。
- 參加環保志願活動:參與淨灘、淨河等環保志願活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教育和影響周圍人:向家人、朋友和同事分享減塑知識和經驗,鼓勵更多人參與減塑行動。
通過這些行為改變,人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減少塑膠的使用,除了可以提升人們的健康避免塑化劑的危害,同時更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降低碳排防止地球持續升溫,從自身做起,勿因善小而不為,你我同心齊力,推己及人,才能真正的保衛地球創造永續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