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眾議院在7月3日凌晨,以219票對213票通過了一項關鍵程序性投票,為川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最終表決掃清障礙。這項法案被視為川普國內施政的核心之一,共和黨也希望能趕在7月4日國慶日讓川普完成簽署。
這場表決過程一波三折,眾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為此承受巨大壓力。由於黨內保守派意見分歧,他選擇拖延投票、讓表決持續超過五小時,堅持協商到底。
最後,川普親自出手,致電多位態度搖擺的共和黨議員,包括馬西(Thomas Massie)、斯帕茨(Victoria Spartz)和伯切特(Tim Burchett),才成功扭轉局勢。約翰遜隨後宣布,程序性投票最終以些微差距過關,法案正式邁入最終表決程序。
約翰遜透露,眾院預計美東時間週四上午8點至8點半間,進行最後表決。由於該法案已在參議院過關,若眾院通過相同版本,法案將直接送交川普簽署,預計他將選在國慶日當天舉行簽署儀式。
這份近900頁的《大而美法案》,主軸包括大幅減稅、削減社福開支、強化邊境與國防支出,旨在刺激經濟成長。川普在投票前也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發文鼓勵共和黨團結,稱這是「歷來最大規模減稅與經濟成長法案」,喊話:「讓美國再次偉大!」
然而,部分共和黨保守派仍對法案存疑,憂心削減支出力度不足,恐導致國債進一步上升。法案在參院修改後新增部分支出,讓疑慮升高。
當晚投票一度陷入僵局,起初有4名共和黨人投下反對票、10人棄權,使結果停滯。儘管黨內高層積極遊說,爭取兩名議員轉為支持,但馬西隨後改投反對票,讓表決仍陷僵局。
最終,在川普親自介入溝通後,議長約翰遜終於在凌晨宣布,表決成功通過。
這場政治攻防戰凸顯共和黨內部的微妙平衡,也考驗了川普的黨內號召力。接下來的最終表決將是另一場硬仗。【記者 黃健雅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