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環境面臨氣候衝擊,各種氣候異常現象愈發頻繁,當溫度上升六度C,地球將變成一片水鄉澤國,95%的物種滅絕,世界末日來臨。然而,俄烏戰爭從2022年2月爆發至今超過一年未止息,通貨膨脹,能源短缺,緊接而來就是失業潮來臨,加上氣候差異大,也造成糧食危機,食物短缺。除此之外,天災又不知何時會發生,今年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造成至少5.7萬人死亡,其能量釋放等於5個台灣921大地震,等於130顆原子彈同時持續爆炸長達43秒。看似後疫情時代應為快速復甦的時候,沒想到面臨如此多的考驗,如何永續地球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議題。
何謂是「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直翻譯成可持續性發展,1987 年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女士帶領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又稱「布倫特蘭報告」,第一次定義了永續發展:「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並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這個理念讓全球共同響應,並以此開始對話,為推動可持續發展訂下策略。1981 年,布倫特蘭成為挪威第一位女總理,推動兩性平權,實行育嬰假、婦女餵食母乳,在她任職內,挪威內閣閣員女性比例首度超過半數。台灣說要打造柔韌內閣,增加女性比例,看起來還有一段路需要走。
布倫特蘭在 1990 年代推動碳稅制度,立法規定化石燃料業主依照生產的石油量,繳納一定比例的稅額給政府。當然這樣的碳稅制度引來挪威石油業及相關產油國家的不滿,但她仍然堅持下去,不被企業所影響。到了這兩年碳定價、碳費、碳稅徵收、碳交易…,這些名詞逐漸成為各國關注的議題,因為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期盼各國提出更具野心的減排承諾,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一再強調:2030 年碳排放減半,進而控制升溫幅度於 1.5 度內,依然是可行的。
即使許多國家在氣候衝擊下,已經表示決心宣告各國淨零目標,但仍遠不足以填補與淨零排放的差距,這樣的落差也反映在全球的碳定價制度上,碳定價便是將廢氣、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標價開始收費,碳定價制度可透過經濟誘因促使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碳定價制度為國際公認重要的減碳策略之一。
排放配額發放數量主要由政府控制,碳配額發行量由減碳相關法令為基礎。碳市場因各國碳定價不同而不互通,如同各國發行自身的貨幣一樣,貨幣發行量由中央銀行控制,各國的貨幣並不等值。截至2022年4月,全球共有68個施行中的碳定價制度,另有3個規劃施行,合計區分為37個碳稅、34個碳交易制度。現行碳定價制度約管制全球2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有很大的空間要努力。此外,現行多數的碳價水準,仍不足以回應《巴黎協定》下控制升溫攝氏2°C基本要求,僅有4%的溫室氣體受到應有的碳價水準管制,即應於2030年前達到每噸碳排50至100美元的水準。
台灣行政院公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亦於今2023年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2月15日公布施行,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納入碳足跡及產品標示管理機制,對外展現我國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之決心,對內也建構更為韌性的氣候法制基礎。我國現行決定2024年開始收取碳費,目前訂定碳費收取標準約略300元/噸左右,環保署表示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碳排放超過2.5萬公噸業者,例如電力、鋼鐵、石化、化材、水泥等產業,收入專款用於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發展低碳與負碳排產業、補助與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以此達成減碳目標。
隨著碳費、碳稅徵收,美意在控制並降低碳排放,然而企業若不想減碳,而想要藉由碳抵換(carbon offsetting) 解決碳排過高的問題,也就是用付錢給某人交給他協助減碳,這樣就可以輕鬆達到碳中和。而企業就會利用一些手段「漂綠」,如強化宣傳,投入更多的行銷費用,將永續、環保、重視環境永續等字樣加入品牌理念及廣告,用美麗的綠色包裝愚弄大眾;利用專家、第三方機構用報告或是數據強調過程是淨零排放,或是達到碳中和;宣稱增加乾淨能源的投入,但消費者無法得知真正的數據;認養或種植雨林中的樹木,但其中樹木的養成時間是非常漫長,其中成效難以預期。諸如此類,行銷與媒體變成企業漂綠的幫兇,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調查記者平臺「Unearthed」和衛報,在近期進行調查,表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吸引人的「碳抵消」計畫真的帶來足夠的減碳效果。土地使用專家花費數年,審查了這類計畫並提出警告:「這些計畫創造了信用,但完全沒有對氣候達到任何影響。」另一位專家則稱這些「碳信用」為「虛幻信用」。
因此,在永續發展的過程當中,衍生出新的碳交易模式,然而這龐大的綠色商機將會為未來帶來快速的轉變,不只企業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個人。比爾蓋茲提出「綠色溢價」,指的是要用更環保、更低碳的技術或綠色產品,取代舊有的高碳排技術時,必然會衍生出額外的成本。這之中需要額外付出的成本,就是「綠色溢價」。 這些成本將會增加到商品售價中,而這些綠色商品可能意味著較高的價格,而終端消費若能接受,這些商品將可以在市場存活,若消費者不買單,這樣的商品將難以持續銷售。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應順應自然,努力不懈,而大地的氣勢厚實,人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而《黃帝內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更是主宰著人,是人的主人,但往往我們都忘了這個心,指的是每個人本就具有的「良心」,有良心才能有真愛,有真愛才能愛地球,人人若能時時反省自心,讓良心覺醒,便能順從本心,順應天理,不違本心更是救贖人類未來的關鍵。
四月五日是聯合國國際良心日,此時更提醒著我們良心的重要性,人人應本於良心,忠於本心。尤其越有影響力的人,其一念之善能讓世界更好,相對的一念之惡可能就會造成世界的負面影響而引發惡果。如英國作家毛姆所說: 「良心是守護個人為自我保存所啟發的社會秩序的保護神。」良心其實就是最純淨的能量,驅動每個人最良善柔軟的內在,在利益與權力面前,良心將能引導人們作出最正確的決定,如此一來永續未來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