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以來,天災、疫病、戰爭,仇恨,不斷地衝擊人類共同的命運,再次驗證了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所說:「任何地方的不公義,都是對各地正義的威脅。人們身處於繄密連結的關係網中,綁在同一件命運的衣服上。凡是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都會間接影響到所有人。」人類悠遠的文明發展來之不易,卻因為「戰爭」導致的毀滅力量,在轉瞬間化為烏有。綜觀國際局勢,俄烏戰爭未停,世界各地有許多國家與地區,亦飽受戰火蹂躪,人類生存與永續發展的共同危機仍未解除。當全球在 7月17日紀念「國際正義日」的同時,學習「國際正義世界日」的歷史,是 21世紀人類共同的課程。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戰爭的殘酷所造成的人類浩劫,人們重新思索世界應有的願景,國際秩序的重建,在一系列的究責與反思中重新展開。對於世界人權、國際正義與和平願景,有了重新的定位,那便是國際正義需打破疆界,人們需要團結聯盟。德國紐倫堡的究責行動,當時對納粹戰犯進行了一系列的審判,此為史上首次有人以「反人類罪」被起訴。同時期被稱為「東京審判」或「東京戰爭罪法庭」,正式名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它以共同陰謀發動和進行戰爭、常規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對大日本帝國的領導人進行審判並定罪,在歷史上也別具指標性意義。泯滅良心,以戰爭作為手段,殘害人類,是法理與天理都不能容的罪行。1998年7月17日,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的外交會議上,120個國家共識並向聯合國提出對那些被指控犯有嚴重罪行的人進行國際起訴的條約,該條約被稱為《羅馬規約》,促成國際刑事法院(ICC)於2002年成立。國際刑事法院為常設法院,它無法取代各國的法院,但在國家當局無法或不願真正採取行動的情況下,可以調查和起訴涉嫌犯有滅絕種族罪、反人類罪、戰爭罪和侵略罪的人。
人權領袖曼德拉曾說:「我們邁向自由的步伐是不可逆轉的。我們決不允許恐懼的存在。」永續人類的命運,唯有朝著和平的方向發展,發揮道德與良知覺醒的力量,才能建構發展的基礎。省思「國際正義日」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團結所有支持正義和保障受害者權利,同時,它也是為杜絕嚴重犯罪和那些危及世界和平、安全和福祉的犯罪。以暴制暴,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與災難,在這個惡的循環中,將犧牲更多的生命,國與國之間的對立與衝突,也變得更加緊張。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廣受世界友人關注,深怕台灣會受戰事的影響而引發動盪。值此紀念「國際正義日」的當下,居住在寶島台灣的人們,是同島一命的共同體。而國人除了對台灣安全的需求,對於「正義」是否有強烈的認知與需求?
台灣至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令為止,共持續38年56天。其施行時間僅次於敘利亞阿薩德政府所頒佈的戒嚴令,是世界第二長的戒嚴令。戒嚴令解除至今 35年,並不代表「民主」的落實。因為在國際社會中,正義的實踐,是不斷地在反省與檢討的現在進行式。誠如2010年《羅馬規約》審查會議上,締約國大會將當年提案日期7月17日訂為「國際正義日」或「國際刑事司法日」,故又稱「國際司法節」。我們看到所謂正義的實現,是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其一,揭露真相,其二,是對加害人的究責,其三,是對受害者的補償。二次大戰終戰已過了 77個年頭,但德國戰後展開「去納粹化」,將當時參與屠殺的人員繩之以法的行動,至今仍未停止。今年六月,德國法庭將101歲最老納粹受審者判刑5年,實踐正義的決心不因時間而改變。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也成為博物館開放大眾參訪,它也成為校外教學的一部份,透過教育讓下一代了解真相,讓泯滅人類的悲劇不再發生。
台灣228事件,在二二八紀念館成立之後,我們可以從新聞看到每年紀念日的到來,會有象徵式的紀念活動 。然而對於事件的真相、究責與彌補,做到何種程度?是否如同國際社會,重視正義實踐,究責到底的決心?面對錯誤的省思,深化於公民教育的程度,又在哪裡?這些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與人文素養,都是厚植人權與民主的根基,也是政治文化的養成教育,更是官場文化的一環。試想,握有公權力者,在國家與社會的教育文化裡,若能培養尊重人權,落實法治,面對錯誤,願受究責的態度,怎還會有官官相護,推諉卸責的官僚文化?又豈會以公權力來迫害百姓呢?
紀念「國際正義日(World Day for International Justice)」,深切期許台灣有志之士的團結,共同呼籲政府能與國際接軌實踐正義,學習德國在二次大戰後,坦誠面對錯誤,並究責加害者的決心,杜絕納粹遺毒,讓國家重新站起來,成為世界強國。成功實踐轉型正義,即是國際正義日有三個最主要的基礎:正義、真相、彌補。澈底的將威權遺毒趕出體制,培養我們的下一代重視人權,期許台灣走向正義與人權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