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智症診斷大突破!台北榮民總醫院今(16)日發布台韓醫學合作重大發現,只要抽血並分析特定蛋白就能揪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準確率高達93%,此項研究成果,不但減少病患昂貴PET檢查負擔,還有助於及早診斷,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台北榮民總醫院下午舉行記者會,總副院長王署君、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副主任傅中玲列席說明,台北榮總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就能有效篩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且此重大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
王署君指出,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其中6、7成屬於阿茲海默症,由於蛋白質在腦部沈積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過去臨床要診斷,只能透過評估、臨床症狀等,準確度頂多只有7成左右,這項研究發現有助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對於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相當重要。傅中玲表示,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增加。此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以及缺乏運動、社交互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高罹患風險。過去診斷阿茲海默症,主要依賴腦脊髓液檢測或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掃描,但屬侵入性且每次需花費7萬元左右,限制了普及性。
研究團隊在今年1月間,分析270名亞洲受試者(台灣100名、韓國170名),包括健康者、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患者,將其進行血液檢查與腦部正子斷層掃描比對,檢視準確度。結果發現血液中p-tau 217濃度越高,越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高風險組的陽性預測值達到93%,意味著該檢測能有效辨識出真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未來,只有中風險個案才建議優先進行腦部正子掃描,不用每個人都做昂貴檢查,節省費用之外,也能及早發現問題,把握黃金治療期。
傅中玲表示,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多款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抗體藥物,可延緩疾病進程,但只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跟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希望抽血檢查未來可成為第一線篩檢工具,一旦發現長輩出現記憶力退化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記者 王釋真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