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直播」與「稅收超徵」的探討

立法院於6月27日三讀通過法院組織法修正案,增訂法庭直播制度。「法庭直播」是否有必要納入法制?關鍵點為何?財政部公布最新數據,113年度稅收超徵金額高達5,283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累計過去十年超徵高達2.4兆元,但國債仍升高、民生未見改善。這些超徵到底怎麼來的?又到底去哪了?日前,全民公審《錢怎麼花?案怎麼判?我們今天盯著看!》邀請真理大學法律學系主任吳景欽及中興大學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推廣教育助理教授魏賜聰,一同深入探討,並認為有必要落實法庭直播制度、呼籲徹底檢討濫權徵稅與不合理稅制、公開透明交代超徵款項流向,才能恢復人民對政府的基本信任。

開放法庭直播有助落實司法透明 學者呼籲推動更公開、可信的司法制度

針對立法院近。雖多數司法人員反對此修法,然吳景欽強烈呼籲應回歸2017年司改國是會議的改革精神日三讀通過《法院組織法》修法開放法庭直播的議題,為此,立法院早於6月11日召開公聽會,邀集各界意見,逐步落實司法透明。

吳景欽指出,司法院與法務部對直播的反對理由,諸如影響審判公正、導致戲劇化、對證人、鑑定人造成壓力等,皆缺乏實證依據。若直播使法官或律師變成「戲精」,問題應在法律倫理與專業訓練,而非鏡頭本身。回顧2017年由蔡英文總統主持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其中「強化司法透明」為12項共識之一,明文要求司法院與法務部逐步推動法庭直播。然而,截至今日,相關網站自2020年後即未再更新,改革進程形同停擺,令人憂心政府公信力與司改誠意。

吳景欽提及2000年「蘇建和案」再審時,高等法院在庭外設置大螢幕播放審理實況,當時媒體得以全程轉播,顯示即使無法律明文,也能依社會需求進行公開。對於部分擔憂證人與鑑定人壓力的反對聲音,他則認為即使沒有直播,當事人在庭上的壓力早已存在,應透過制度設計與保護措施來解決,而非一概排除公開程序。吳景欽認為司法院與法務部應信守2017年改革承諾,配合立法進程,與社會共同推動更公開、可信的司法制度,避免司法透明淪為口號。

支持司法透明 民間代表強力贊同落實法庭直播制度落實

魏賜聰指出,司法若要公平、公正、公開、可受公評,那麼法庭直播就是最理所當然的制度。台灣在法庭直播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荷蘭、南非、烏克蘭、印尼等,早已實施直播多年,反觀台灣,至今仍停滯不前,不是不能做,是不願做。

魏賜聰認為,直播制度將帶來司法透明與專業的自我監督,是提升法官與檢察官水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他也引用「媽媽嘴命案」中曾被誤指為嫌犯的李炳宏的話指出,透明是面對司法不公時唯一的武器。魏賜聰強調,推動法庭直播不僅是制度進步,更是對人民權利的尊重。

千億何去何從?財政部補助台電 其餘超徵金額交代不清

吳景欽指出,2024年度中央政府稅收再創新高,超出原預算金額高達五千多億元。面對外界對「超徵」用法與用途的質疑,財政部所謂的「保守編列」與「經濟成長帶動稅收增加」只是藉口,實際的根本問題在於政府長年放任不合理稅制與稅務機關濫權徵收。

吳景欽提到,以去年為例,中央總預算為2.9兆元,稅收卻突破3兆,出現高達五千億的差額。他質疑,如果非預算保守,那是否代表台灣經濟成長強勁?但經濟成長率多年來穩定約3%,且成長紅利高度集中在15%的半導體產業,絕大多數民眾未受惠於經濟擴張。一碗乾麵從40元漲到60元,物價年年上漲,人民哪來的紅利可言?

吳景欽直言,最主要原因是「濫權開單」。許多稅單無須舉證即強制執行,讓小老百姓無力對抗。他進一步強調,稅務案件與刑事案件同樣需要法庭直播,以遏止司法與行政偏頗。吳景欽也提到,政府在稅收運用上毫無透明可言。2018年以來,歷年超徵金額累計逾兩兆,財政部宣稱部分用於償還國債,卻看不見債務下降,反而逐年攀升。他舉例,2023年發放6000元紅包僅花千億,卻有高達三千億去向不明,大量資金補貼虧損不斷的台電,電價仍照樣上漲。

吳景欽指出,部分超徵資金可能轉為「撒幣工具」,用於選舉前對地方樁腳的工程補助。財政制度與稅政改革迫在眉睫,應徹底檢討濫權徵稅與不合理稅制,並公開透明交代超徵款項流向,才能恢復人民對政府的基本信任。

1.8兆超徵稅收去向不明 民間專家質疑政府違法挪用

魏賜聰教授指出,近年來政府連年超徵稅收,根據財政部數據,自2021年起至今累計超徵稅收已逼近1.8兆元,但這筆龐大資金的實際用途至今未見透明交代,恐已違反《預算法》第59條規定。

魏賜聰提到,每年依法應編列的國債還本預算為課稅收入的5%。然而近年政府對債務的償還支出始終未突破此法定門檻,與所謂「拿超徵還債」的說法不符。反而出現不透明的支用狀況,甚至透過特別預算名目繞過立法監督。

「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專家質疑,超徵金額逐年成長。針對司法院每年編列上百萬元預算進行「司法信賴度」電話民調,也遭專家批評是「自欺欺人」。調查問卷多達70題以上,難以靠電話訪問取得具代表性的有效樣本,反而變相浪費公帑,製造虛假印象。

魏賜聰呼籲,國家財政管理必須進一步精實與透明,所有超徵資金應建立法定制度與使用機制,光靠表面的數字與說法不能掩蓋事實,人民有權知道自己的稅金去了哪裡。財政紀律與法治原則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底線,任何形式的稅收使用都必須依法行政,接受社會與立法機關的全面監督。

【記者蔣台榮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