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低靡(平均每位女性生育0.8位,低於日本的1.3位)已然是全民共感的國安危機,財政部竟然還能再趁火打劫!114年6月19日立委王世堅在質詢財政部長莊翠雲,認為,民眾實際支付的生育手術費能否抵稅,不應取決於診所或醫院是否稅務報備、會計記錄是否完整。財政部將查核診所報稅記錄的責任轉嫁給民眾,強迫民眾成為財政部的查稅人員,根本是「變相」懲罰民眾以達到查稅目的。台灣荒謬的陳年稅制「沒承擔、死不讓步」,最令人咬牙切齒地莫過於國稅局依據過時的「解釋函令」辦理稅務案件,導致外資觀望或撤離。
台灣租稅法律充斥了很多法律本身規定不夠清楚的部分,財政部一直靠多達近萬條的解釋函令在彌補,實務上出現很多徵納雙方的衝突與爭議。眾所周知很多函令訂於數十年前,背景與當今商業環境早已不同。一些函令甚至從未修訂或廢止,但稅官仍依舊「依法辦理」,導致標準與實際營運現況脫節。
臺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助理教授蔡孟諺表示,我們的所得基本稅條例裡面,不管是營所稅或是所得稅,基本上都有一個機關在「專法上給的優惠」,只要形成「減免」的結果,財政部可能用一個函釋,拉回來課最低稅賦,那就形成一個現象,「前面的法律給你減了,後面的法律給你拿回來」,那我們的國家機關之間到底在整合什麼?如果一個營利事業的老闆,應該會很想知道最後的總負擔的稅是多少,但問題是申請的時候,跟最後的結果可能會不一致,作為一個法治國家來說是一個滿荒謬的事。在台灣的企業體若已自身難保,跨國企業豈不更無法預先確認稅負風險,進而產生不確定感?況且部分外商反映在台經營多年後才被追稅,甚至追溯期長,缺乏清楚的事後保障機制,讓企業認為稅務風險「不透明、不公平」,台灣也因此一度被貼上「苛稅黑暗地帶」的標籤。
台灣生育率還能再低嗎?對於未來經濟狀況、社會環境的擔憂,就足以影響年輕人對生育的規劃。近幾年多少外商金融業、零售與航運等因全球策略調整因素決定撤資,內憂外患導致國家競爭力下降,財政部還對自己的「霸王條款」沾沾自喜,竟不知那或許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稅務機關人員更應落實年度「國際稅務新制」訓練,鼓勵依法行政同時納入當代標準,而非「守舊式機械執行」。嚴正呼籲財政部應比照先進國家建立函令「日落條款」,強制函令在一定年限後重新審查。仿效日本、韓國,建立明確稅務實例與解釋彙編,「公開、透明」讓企業清楚了解處理邏輯,降低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