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23日表示,在新冠疫情對經濟活動造成空前衝擊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產出預計將在2020年萎縮3.3%。新興市場各國央行迅速而有力地採取行動,實施前所未有的應對措施。為此,它們動用各種不同的政策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恢復市場穩定並維持市場正常運轉。
幾乎所有央行都調降利率,其中多數實施外匯市場干預,約一半的央行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為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並放寬信貸環境。大約二十家新興市場央行首次推出量化寬鬆(正式名稱為資產購買計畫),通過購買政府和私人部門的債務來緩解市場壓力並維持市場運轉。《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分析顯示,這些資產購買計畫證明普遍有效,包括有助於穩定本地金融市場。
量化寬鬆:在新興市場尚屬首次
新興市場各央行實施量化寬鬆的動機存在差異。這些計畫主要政策目標可分為三類。第一,政策利率遠高於零的央行一般將資產購買作為改善債券市場運轉的工具(印度、南非、菲律賓)。第二,政策利率接近“零下限”的央行(智利、波蘭、匈牙利)在一定程度上尋求類似發達經濟體的做法,通過量化寬鬆放寬融資環境,提供額外的貨幣刺激,同時實現維持市場運轉和流動性的目標。第三,部分央行明確指出,其政策目標之一是在疫情背景下暫時減輕政府的融資壓力(迦納、瓜地馬拉、印尼和菲律賓)。
資產購買計畫是否有效?
在量化寬鬆實施近六個月後,分析顯示這些資產購買普遍對本地金融市場產生積極影響。即使考慮到降息、美聯儲額外的大規模資產購買和全球風險偏好的強力反彈,資產購買仍產生積極影響。具體來說,新興市場央行的資產購買幫助降低政府債券收益率,同時沒有造成本幣貶值。還有助於逐步緩解本地市場的壓力。
政策工具箱不斷擴大
除當前疫情外,有關資產購買的積極經歷可能促使更多新興市場央行考慮將非常規貨幣政策作為其政策工具箱的主要工具之一,尤其是常規政策空間有限的經濟體。資產購買可能只適合部分央行,取決於它們面臨的市場環境以及成功實施購買計畫的能力。
然而,政策制定者應考慮量化寬鬆的效益和潛在的高昂成本。如果一個經濟體在未來定期實施資產購買(尤其是大規模和開放式的資產購買),它可能面臨幾個風險:體制和央行的可信度被削弱,資本外流壓力加劇(尤其是經濟基本面比較薄弱的國家),以及投資者可能會對財政主導感到擔憂。央行在著手調整並落實其政策時應該權衡這些風險。
總而言之,新興市場的資產購買計畫可能有所助益,但隨著人們獲得更多關於資產購買計畫有效性的資料,有必要對其展開進一步評估,特別是假如資產購買計畫繼續進行的話。
在與更廣泛的宏觀經濟政策配合使用時,資產購買似乎更為有效。為最大程度降低央行資產購買的可信度風險,透明度和明確的溝通非常關鍵,尤其是在制度框架比較薄弱的國家。多數央行應限制資產購買計畫的持續時間和範圍,並將其與明確的目標掛鉤。最後,資產購買最好在二級市場進行,因為在一級市場或以低於市場價格購買可能影響確定債券公允價格的過程。在一級市場進行資產購買還可能引起人們擔心央行為了給政府融資(財政主導)而犧牲價格穩定這一職能目標。【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