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家呼籲政府 徹底平反太極門冤案還原正義

2025年8月10日播出的網路節目《WPN全民公審》《信仰不是稅源:敬師禮豈能成國家掠奪的藉口?》,還原7月13日「太極門人權案件平反18周年論壇」,集結法律、會計與文化領域多位專家學者,深入剖析這起延宕多年的冤案,直指司法、行政與文化面向皆存在重大瑕疵,呼籲政府立即平反冤屈,保障宗教信仰與文化權利,恢復法治與民主尊嚴。

《寒冬》雜誌執行編輯Marco Respinti指出,2007年最高法院已判定太極門無罪,駁回詐欺與逃漏稅指控,並認定弟子敬師紅包屬贈與,非應稅所得,案件理應終結。然而國稅局卻無視判決,並在2020年強制執行,將太極門資產收歸國有,嚴重踐踏司法權威,動搖民主根基。

律師方文君回顧,案件源於1996年檢察官侯寬仁以「宗教掃黑」為名展開違法偵查,洩密媒體、先審先判,並凍結資產剝奪民生與教育資源,甚至捏造荒謬罪名如「養小鬼」。其恐嚇律師、斷水斷電,並依稅務員臆測起訴,才有後續違法稅單。司法三審已判決確定無罪無稅,應依法徹底平反。

前臺灣苗栗地方法院院長及臺灣高等法院行政庭長兼審判發言人溫耀源指出,憲法保障生命、自由、財產與信仰,法院為正義最後防線。太極門案暴露司法未能守護正義,2007年最高法院判無罪無稅,卻被國稅局以81年度既判力為由強制將太極門修行道場預定地收歸國有。除81年度外,其他年度稅單均被撤銷,顯示課稅不公。敬師禮屬贈與非課稅所得,國稅局知法犯法,違反法律誠信。溫耀源呼籲司法公平、公正、公開,保障人民權益。

中正大學黃俊杰教授從宗教自由核心論述,太極門敬師禮為信仰表徵,屬無償贈與非應稅所得。行政法院與國稅局誤將其視為財產權問題,侵害基本權利。行政執行法允許無限制強制執行,缺乏程序保障,與憲法精神不符。敬師禮及供養金本質非企業交易,納保法限制未被充分考量,納稅人權益受損。黃俊杰期望憲法訴訟推動違憲判決,還原太極門信仰與文化本質,呼籲政府尊重宗教信仰權利與貢獻。

杜會計師批評,敬師禮是華人社會文化禮儀,沒有對價關係。1996至2011年間,國稅局未依法調查所得性質,違反正當程序,行政執行署明知處分無效仍濫權拍賣,摧毀文化場域。她呼籲制定文化權專法,避免文化成為稅基與犧牲品。太極門案暴露出台灣現行制度對文化缺乏基本尊重,更忽視了人的尊嚴。她認為,真正落實文化權保障的關鍵,是必須讓稅務與司法領域的從業人員真正理解文化權的意義,透過扎實的人權教育與具體的考核機制,讓文化不再只是「推廣政策」的對象,而是被平等、實質地尊重的權利。

前基隆地方法院庭長陳志祥律師建議依《行政程序法》第117條撤銷錯誤處分,並取消再審五年時效限制,尤其國家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損害應排除時效,保障受害者權益。引用推動老兵冤獄賠償經驗,強調國家錯誤不應受時效限制,冤屈應隨時申訴。建議在民刑訴訟法增設排除時效但書,或法院裁定重大案件適用,保障司法正義,防止錯誤重演。

中正大學林文舟教授揭露,近11年除疫情年外,台灣稅收皆嚴重超徵,去年達5,283億元新高。財政部歸咎預算編列失誤,實因稅務人員為績效採嚴苛課稅策略,致民眾負擔沉重。包括不允許海外虧損抵扣利得、以公告現值課稅遠超市價,以及太極門等文化團體遭差別待遇。林文舟批評司法文化迎合行政權,司法官因升遷與考績壓力難公正裁判,呼籲司法人事民主化,落實司法為民與轉型正義,恢復人民信任。

本次《WPN全民公審》節目結合法律、行政及文化多方專業視角,深刻揭露太極門案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專家一致呼籲政府尊重最高法院判決,保障宗教及文化權利,立即平反冤案,重建司法公信與社會正義,讓受害者得以伸冤,彰顯台灣民主法治精神。

【記者蔣台榮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