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謝里法獲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30日公布,由導演吳念真(本名吳文欽)與畫家謝里法(本名謝理發)獲選,各獲100萬元獎金。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2人在個人藝術創作以及社會文化關懷皆有傑出表現與卓越貢獻,富文化內涵。

吳念真1952年生於台北縣瑞芳鎮(今新北市瑞芳),曾連續三年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並於1980年拿下第11屆吳濁流文學獎。曾任職中影擔任編審工作,與小野等人於80年代合作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吳念真所撰寫之電影劇本入圍金馬獎11次,並5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本獎(含原著及改編),重要作品如《同班同學》、《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父子關係》、《桂花巷》、《無言的山丘》等,更參與多部電影演出,如楊德昌導演的《海灘的一天》及《一一》等。

吳念真擔任電影導演所拍攝的《多桑》獲得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新加坡影展評審團獎、希臘鐵撒隆尼卡影展銀牌獎、費比西獎及最佳男演員獎。《太平‧天國》獲得義大利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10+10》中的〈有家小店叫永久〉(短片) 獲得德國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獎項。曾以《戲棚腳》得第5屆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獎,1997年以企業性廣告獲得第32界金鐘獎時,正式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三金(金馬、金鐘、金曲)得主。

吳念真長年從事電影及戲劇編導,被稱為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人,在獲行政院文化獎後他謙稱「不應該是我」,而得知有100萬元獎金時慨然決定捐給快樂學習協會和紙風車劇團各50萬元。獲有6座金馬獎與第28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圖畫書類獎項,擁有編導、演員與作家多重身分的他表示,最喜歡的仍是文字工作,因為「只要對自己負責」。近年推動造福偏鄉兒童的快樂學習協會,推廣偏鄉教育及文化,透過社會關懷擴展了藝術文化的社會價值。2001年起跨足舞台劇,以「人間條件」為名發展了6部作品。今年12月推「人間條件 I」免費野台的演出計畫,9日首演從高雄出發,明年3月將到台中及台南,5月到桃園、台北及屏東演出,持續募款中。

著名畫家謝里法1938年生於台北市大稻埕,早年曾加入由劉國松創辦的五月畫會,1964年旅居法國巴黎學習雕塑,創作不懈,迄今仍於台灣及美國舉辦個展或聯展,並透過寫作介紹西方美術思潮到台灣及關注台灣本土美術發展。

謝里法著有多部與台灣藝術相關的書籍,其中《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獲得巫永福評論獎,為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研究著作;1980年代撰寫《台灣出土人物誌》,重新發掘陳澄波等人對台灣藝文界的影響,引起讀者關注台灣本土藝文前輩的貢獻;其後擔任召集《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20冊的編纂工作,從地方觀點寫台灣史,對台灣美術史發展有深遠影響。

謝里法曾表示,寫美術史的過程,寫著寫著就寫成小說。他的著作《紫色大稻埕》還曾改編成電視劇,讓年輕人認識台灣早年畫家所處年代及環境。除了持續寫詩及短篇小說,近來彙編個人收藏品,出版「人間的零件--一個畫家的收藏」,他指出,收藏別人的作品合起來就是「我的人、我的素養和感情,表現我的時代,也是一個創作--這就是我」。2013年獲國際藝評人協會終身成就獎,作品為法國國立圖書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得知獲行政院文化獎時表示,畫家的職志就是「畫到老、畫到死」。

「行政院文化獎」是等級最高的國家文化獎項,表揚傑出藝文人士的終身成就,由行政院長親授文化獎章、證書。【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