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貨幣基金(IMF)示警,中國短期成長較預期增長,但中期可能付出債務上升的代價,突發破壞性調整風險越來越大。IMF估計中國至2022年的非金融部門債務總額將會高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290%。
近日IMF對中國的年度檢討報告提出預期,未來3年中國平均經濟成長率約6.4%,比稍早預估6%略高;今年中國經濟預估成長6.7%,亦高於先前預測的6.2%。但,IMF估計,倘若中國信貸以「可持續的」步調增長,中國自2012~2016年的經濟成長率應約5.5%,是遠低於所公布的平均經濟成長數據7.25%。也因此,IMF認為,中國過於依賴舉債和投資等刺激政策達到經濟目標,未遏制正處於危險的債務問提。
IMF表示,2010~2020年中國當局為達到經濟規模增長一倍的目標,任由債務飆升,估計到2022年中國非金融部門債務將會超過GDP的290%,而在2007年這數字僅GDP的170%。 IMF原估計,中國未來5年債務水準會穩定在GDP的270%水準。
IMF示警,中國經濟成長加快最大代價為公共、民間債務大幅飆升。依據國際經驗,中國信貸正處在危險軌道,出現破壞性的調整或成長減緩的風險越來越大。IMF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中國大量印鈔、信貸大幅上衝,促使中國總債務2016年底增加至28兆美元,是危機前的4倍多。
然而,更高的債務規模說明該經濟活動的效率越低、將會減少中國財政空間;IMF表示,2008年時期中國約需6.5兆人民幣的新增信貸,來使名義GDP總額高出5兆人民幣;ㄧ直到2016年,同等程度的成長卻需要20兆人民幣,新增信貸才能達標。
中國政府變得更難應付金融市場潛在的危機和投資人信心,這也造成中國影子銀行在內地快速擴張。IMF建議,如中國若要讓經濟轉向「可持續成長」的模式,當局應採取改革財政政策、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去槓桿力度、支持消費增長等政策,這些都是中國在中期能達到強有力的「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關鍵。否則,或將引爆更嚴重的經濟危機。【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