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科

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2023)年10月9日升空,經過半年多的參數調校,風速產品正式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獵風者」每日可蒐集3至4萬筆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訊號,其中7至8千筆可產出風速產品(最終產品),進而作為氣象觀測及預報的參考數據。...

日前,《系統古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上一篇論文研究指出,多年前在英國懷特島(Isle of Wight)發掘出一副距今約有1億2500萬年歷史的草食性恐龍化石,該化石保存的相當完整,被認為是英國過去一百年來最完整的恐龍化石。...

歐洲最新開發的「阿利安6型」(Ariane 6)火箭,當地時間9日(台北時間10日)首次成功發射!這枚高達56公尺的火箭發射後,雖有些小瑕疵,但也算是成功完成任務,促使歐洲重拾可以獨立前往太空的能力

據外媒報指出,「阿利安6型」此次發射,還搭載了包括11顆大學微型衛星,...

法國政府當地時間9日核准了一項在塞納河上興建一座浮動停機坪案,提供將到來的巴黎奧運期間空中計程車的試行服務使用。

據外媒報導指出,該座浮動停機坪將設在巴黎市區東南方的奧斯特里茲(Austerlitz)車站旁的塞納河上,使用期限到今年得12月31日止。根據法國官方的法令,...

三年前在小琉球西方捕獲一條奇特鮪魚,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該鮪魚的外觀融合了黑鮪魚、黃鰭鮪魚和大目鮪魚特徵,因此被稱為「三不像鮪魚」。其重量和眼睛與黑鮪相似,但身形和胸鰭與黃鰭鮪魚相同,腹鰭則與大目鮪魚一樣。在國立台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黃銘志副教授的努力下,「三不像鮪魚」的身分之謎終於在今(...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研院國網中心)建置的新一代超級電腦「創進一號」(Forerunner 1),於2024年7月正式開始提供服務,接替除役的「台灣杉一號」。「創進一號」自2023年開始建置,設於國網中心臺南分部,旨在提供學研界所需的高速計算資源。

「創進一號...

國立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生林國鈞跨領域研究虹膜辨識資安技術,成果突破14年全球瓶頸,杜絕駭客入侵漏洞,成功提升安全係數千倍,發表2篇論文均獲高質量期刊接受,其中一篇更獲國際頂尖期刊IEEE可靠與安全計算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高熵材料由多個主要元素在接近等莫耳下組合而成,是近年材料科學最熱門的領域,元素多樣化的組合突破傳統限制讓週期表產生新生命,也開啟了材料應用的創新選擇。該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引起全球關注。

...

中央大學臺灣極地研究中心與北海道大學北極域研究中心(Arctic Research Center, ARC)於(6月)28日簽署合作備忘錄,致力促進未來雙方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雙方將基於各自專長領域,啟動共同研究計畫,包括衛星遙測、持續性的極地變化監測、共享研究數據,以及發展創新感測技術等...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射國產最新「H3火箭3號機」,其所搭載的衛星「大地4號」(Daichi 4)也已成功進入軌道。據日媒報導指出,由於「H3火箭3號機」的成功發射,日本可藉此實際成果在國際競爭激烈的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H3火箭3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