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名台灣高中生創下新紀錄!發現一顆寬度約200公里,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小行星,已被國際天文學聯盟(IAU)正式認可,並將該天體依五名學生意願命名為「燭龍」,成為全球由高中生發現海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天體之首例。
2014年參與國立中央大學主持的國際「泛星計畫」,搜尋未知天體活動的五名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中(簡稱興大附中)學生,利用泛星望遠鏡取得第一手影像,再透過分析影像來尋找未知天體,進而發現一顆海王星軌道外的小行星,該團隊當時是由興大附中指導老師林士超帶領,五名參與學生分別是薛竹珺、紀政杰、林筠皓、謝昕蒓、何艾玲等人。
中央大學指出,「燭龍」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6個天文單位,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56倍,大小約200公里,比海王星甚至冥王星更遠。不同於一般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這種新型態的小行星的命名,是國際天文學聯盟經過冗長討論後才決定出規則,所以規則定案時,當年參與探索的高中生,如今也要從大學畢業了。
為了替這顆小行星命名,2017年興大附中曾在校內舉辦過一次票選,當時脫穎而出的命名為「媽祖」,卻被國際天文學聯盟通知小行星不可以大神命名為由拒絕。後經重新命名「燭龍」而獲准通過,「燭龍」乃山海經中紅色妖神,人面蛇身,張閉眼控制日夜,吸吐氣則控制冬夏,可以發出火焰照亮九幽重暗。
當時的指導老師中興大學附屬高中教師林士超表示,海王星軌道之外的這些小天體,亦稱古柏帶天體,研究這些小天體,有助於研究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他表示「燭龍」被發現時位置變化緩慢,團隊還一度以為它是直直往地球而來,而將其錯認為近地小行星,但經過長期觀測後,才證實「燭龍」乃是海王星軌道之外的遙遠天體。
泛星計畫台灣的共同主持人中央大學天文所陳文屏教授表示,這次的發現非常幸運,小行星分類印證了小心求證的科學過程,今年10月至11月,台灣也參加了IASC小行星搜尋活動,有近30所學校參加,超過百餘位愛好天文的學生,都期待運用科學精神探索浩瀚的宇宙。【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