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進口多達8500公噸以上俗稱「比目魚」的鰈形目魚類「牙鮃」(Paralichthys olivaceus),高達15.3億新台幣,主要進口是來自中國大陸、格陵蘭與加拿大等國家。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簡稱東部中心)投入4年研究,終於成功建立繁殖「牙鮃」技術,可自行掌握的繁殖技術,並以生鮮供應,並可降低成本;目前已經技轉,可望能為國內的水產養殖帶來新的商機。
「牙鮃」又稱為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屬於溫水性底棲魚類,韓國、日本、臺灣等西太平洋區都是牠的分布地。臺灣可以在西南、北部與澎湖海域發現到牠的蹤跡。「牙鮃」的肉質白皙細緻,是日本料理店常用來作生魚片的高檔食材,要價不菲!
水試所東部中心在103年自韓國進口「牙鮃」魚苗進行培育,已達成熟體型,106年開始進行繁殖試驗研究,利用溫差的刺激,成功誘導種魚自然產卵、受精,然而,育成率偏低。今(107)年1月順利於培育槽中取得受精卵,受精率約70%。在水溫18 ± 1℃經60小時左右仔魚孵化,這批受精卵的孵化率大約60%。水試所已成功克服讓仔魚順利進入底棲生活。
「牙鮃」屬於底棲性魚類,對於底質的要求高,培育時需定期換池並且進行體型篩選。幼魚(體重約10g)經6個月飼育後其體重可達300g以上。而東部中心在「牙鮃」養殖已達穩定技術,將「牙鮃」飼育於圓形飼育槽中,採流水方式養殖,並將水溫控制在22~25℃,魚苗約一年的時間可以長成成魚。
水試所已完成「牙鮃」繁、養殖相關的研究,待未來量產技術確立後,可將技術移轉給花蓮、臺東等深層海水業者及使用LNG冷排水來進行飼育。掌握住相關的培育技術,就能使得成本降低,進而取代進口來源,並擴大國內使用量,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產業之利潤與競爭力。【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