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稅追追追》測速陷阱滿街跑 交通安全卻原地踏步

 

Youtuber錢毅近日在一支瘋傳影片中,點出了台灣交通的荒謬現象:在波蘭,走幾步就是教堂;在英國,轉個彎就是酒吧;但在台灣,出門陪伴民眾的卻是超速照相機。全台共有 2186處測速點,平均不到17公里就有一支。照理說,這樣的密度應該能讓交通更安全,但現實卻截然相反:罰單越開越多,事故率卻毫無下降。

以台北市辛亥隧道為例,區間限速僅50公里,自111年至112年共取締 13513件,罰款收入至少 1900萬元,但事故率竟比安裝前還增加10%。這樣的執法,究竟是保障安全,還是懲罰用路人?新竹縣寶山鄉三峰路二段同樣荒謬,該路段砂石車頻繁出入、事故率高,縣府設置測速桿看似保障安全,但限速卻僅40公里。結果啟用不到兩個月,就開出 3,700張罰單,一戶人家甚至收到16張。當地居民不禁反問: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速限難道不能合理調整?

如果你從台北騎車到墾丁,走台1線沿路會遇到什麼?全程有158支固定測速、4段區間測速、36處遠景取締、53處科技執法、18處聲音照相,平均每2公里就有一處。台灣的測速密度竟比日本高出 875倍,但交通事故死亡率卻是日本的 4倍、瑞典的 5倍。這說明了一個殘酷事實:測速越多,安全不會更好。

遵守速限不是應該的嗎?怎麼說是道路陷阱呢?這就與高、快速道路的閘道設計有關了,全台灣數百條閘道沒有一條設計是相同的,各自的彎道曲率、坡度、設計路型也不盡相同,但為何速限卻幾乎統一40km/h?以筆者個人開車經驗,在彎道平緩、視線良好的閘道,倘若真按照速限降至40km/h,那麼後車有很高機率緊貼車尾,後方駕駛反應慢點甚至得緊急煞車以避免碰撞,讓人不免好奇閘道速限真的有需要這麼低嗎?

由於道路建設屬於地方自治,因此不同縣市對於標線的運用也有不同做法,實際上在用路人眼中也很容易搞混!作為駕駛人,在不熟的路段也只能盡量尋找停車格、停車場,不然就真的隨身帶把尺量一下也不是不行。

根據統計,113年因超速導致的死亡事故僅2.13%,真正的主因是「未依規定讓車」「未注意車前狀況」「轉彎不當」等,但執法卻一面倒鎖定超速,根本是「頭痛醫腳」。更嚴重的是,罰款背後隱藏龐大利益。112年全台交通罰款突破 300億元,創下新高,其中 75%流入地方政府,24%成為執法單位獎金。當罰款成為「提款機」,道路安全自然淪為次要考量。

真正的交通治理,應該是「工程、教育、執法」三管齊下:改善道路設計、提升用路教育、合理規劃速限,才是守護安全的根本。若只是一味濫設限速、亂插測速器,只會讓民怨四起,卻無助於事故減少。
 

廣播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