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領航(34)-良心覺醒 大地重生 三位跨領域實踐者的永續行動啟示

 

孫元勳(左二)團隊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導演梁皆得合作的《雲端上的白鷹》榮獲國史館 文獻書刊佳作獎。

 

孫元勳在玉山國家公園《雲端上的白鷹》簽書會。

 

地球炎熱化, 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高出1.55 °C,曾經突破《巴黎協定》設定的 1.5°C升溫上限,引發全球科學界高度關注。氣候危機,台灣人感受尤其深刻。從今(2025)年夏天颱風遠離卻帶來嚴重災情的經驗中,人們經歷突發性的大雨造成都市淹水、山區土石滑落,以及農作物的大量損失。這些不再是遠在天邊的新聞,而是發生在我們家園的真實威脅。

當環境危機逼近,你我不再是局外人,「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攸關生存的行動。科技與政策或許能解決外在的環境問題,但無法根除人心的慾望與衝突。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在《國際良心日宣言》強調:「良心」是穩定世局的正向能量,平衡科技發展與心靈安定,方能重啟萬物生機,促進經濟成長與環境健康。本集特別採訪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環境永續實踐者──學者孫元勳、盧明俊及柑園主人趙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實踐環境永續,共同點在太極門修行中找到心靈的安定,讓專業與生活更能回到尊重自然、守護土地的初心。

 

太極鷹王孫元勳:數字背後的良心提醒

 

被稱為太極鷹王的孫元勳是屏科大退休教授,也是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雄鷹英雄》主角之一,曾榮獲第47屆休士頓國際影展電視紀錄片類金獎(GOLD Remi Award / WorldFest-Hous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這位目前學界少數的鳥類專家,對鳥類的熱情讓他一頭栽進野外研究,不僅是對鳥類的專研,進一步探討動物與文化的連結,更將原本艱澀的保育工作轉化為感動人心的生命教育。在2002及2014年分別與雪霸國家公園共同發表《雪霸的鴛鴦奇緣》和《暗夜謎禽─黃魚鴞》兩部生態影片。

《雲端上的白鷹》一書及生態紀錄片,是近期孫元勳團隊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導演梁皆得合作的珍貴作品,也是台灣首次發表瀕危物種熊鷹生活史。在紀錄片正式發行前的 2024 年 5 月,團隊曾進行了一場為期18天的熊鷹巢位直播,記錄幼鳥 「Salung」 的育雛日常。這場直播短短數日內吸引了19 個國家、超過 14 萬人追蹤收看。

許多觀眾被熊鷹親鳥育雛、餵食的珍貴畫面深深感動,並稱讚這是「神的直播」,更被媒體喻為台灣猛禽研究史上的創舉;透過即時、不間斷的鏡頭,成功將原本難以觸及的生態保育議題,推向國際舞台,極大化了生態教育與保育宣導的效果。

孫元勳看過太多驚人的數字,他提到,台灣一年浪費三百萬公噸食物,全球有上百萬物種面臨滅絕。但他後來發現,光靠數據和科技還不夠,關鍵是「人心」。「我的師父曾告訴我『境由心生』,這不是一門易學功夫,是我在太極門練氣功多年,由我師父那裡所獲得的體悟。」他強調,環境要能由心來轉動,要由學習愛自己和關心別人開始著手,一旦身體力行之後,內心自然會有體悟和感動,轉動的能量就會一點一滴儲存,開始和自己對話,逐漸習慣正面思考。

回想起早年的研究,孫元勳經常帶著學生進山觀察稀有鳥類,例如:黃魚鴞,牠們依賴溪流與森林老樹才能繁衍。這些鳥類的消失,往往意味著整片森林系統的崩解。又或是鴛鴦的棲地逐漸縮減,牠們的身影一年比一年少,讓人心驚。他還研究過人與猛禽之間的衝突:魚場主人擔心獵鷹來捕食,農漁民和保育之間的矛盾,真實存在。

這些研究數據在學術報告裡看似冰冷,但實際上都是一個個生命的掙扎。孫元勳說,當他在太極門練功、靜下心來時,才真正體會到「天人合一」的深意。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若人類一味追逐慾望,數據再多也只是警鐘,卻喚不醒行動。

「練功讓我放下焦慮,減少對物質的依賴,生活變得簡單,反而更自在。」他笑著說,這樣的簡單就是最好的減碳行動。「少一分浪費,就是為地球多留一口呼吸。」這句話孫元勳常掛在嘴邊。

退休後,他積極參加「國際良心日」和「世界地球日」等國際論壇,分享自己的研究和體悟,不再用艱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用故事去打動聽眾。孫元勳希望大家能理解,環境保護不只靠法律或科技,更需要每個人內心的覺醒。他期許自己的生命像一座橋,一端連著科學,一端連著修行,訊息很清楚:尊重自然、節制慾望,良心與科學結合,才可能真正實現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