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間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委質詢時,承諾這個會期就會讓《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送到立法院審議;3日民間環保團體與劉建國立委辦公室召開空污法修法公聽會,期許修法更能真正落實於空污改善。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也證實,10月31日已經完成與經濟部協商,送進行政院審查了。
不過,在民間團體的眼裡,這一版本仍有待改善,尤其空污總量管制,怎能用移動污染源的減量,抵換成區域內的工業區繼續增量,這是罔顧中南部空污嚴重;雲林台西、麥寮、高雄林園、小港、旗津、前鎮等重工業區鄰近居民的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非常高,也遠高於各縣市平均及台灣平均值,既然這一次要大修空污法,怎麼不處理這個不合理的根源。
此次修法,環署提出10大要點,包括了統一許可申請審查原則、加強生煤管制力道、總量管理制度檢討、落實有害空氣污染物管理、落實移動污染源管理、增加揮發性有機物化學製品管理、調整裁罰額度提高罰金、健全吹哨者機制、提供檢舉獎金鼓勵檢舉不法,及資訊全面公開擴大公民參與。國營企業台電、中油、中鋼、台船等也都已經提出空污防制與改善作為。不過,有關污染總量管理機制、操作許可證申請審查由中央統一訂出原則等規劃,仍未獲得民間團體認可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陳椒華指出,這彷彿是高屏總量管制的錯誤經驗重演一次,無法接受環署現在版本的原因,要求將來立院審查時,立委一定要再做修正。
立委陳曼麗也認為,總量管制的依據應該是實際排放量,若只是核可量,大家都知道是高估的,說減量卻只是經過抵換讓帳面上有減,實際排放卻是增加。
彰化醫界聯盟理事長蔡志宏認為,目前高屏的排放額度都被既得利益者給瓜分掉了,不改進管理機制,新業者無法進駐,無法推動當地的產業發展。
陳椒華認為,以高屏總量管制失敗經驗來看,不能僅針對一個區域訂出總量就好,個別的工業區也要有天花板,並應根據健康風險評估來訂定。【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