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鱟魚足跡」化石現身科博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全世界最大「美國土桑的精品化石」展售會上引進珍貴化石,即日起至106年2月28日止,於科博館陽光過道舉辦《土桑化石菁華》特展;包含距今1億5000萬年前的「鱟魚足跡」化石、全世界最大的獅子頭「穴獅」、鯨豚重新下海的關鍵證據「龍王鯨」等,精選35件珍貴典藏,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捐贈兩件珍貴稀有化石「鱟魚的足跡」與「勾菊石」,由董事長李家維代表簽約,科博館館長孫維新並致贈感謝狀表達感謝。距今1億5000萬年前的「鱟魚足跡」化石,不僅保留鱟的實體化石,亦同時保存其足跡的生痕化石,被基金會董事長李家維稱為「極品化石」。

鱟魚的習性多在泥灘邊走邊鑽、邊休息覓食,通常不會走太遠,除非瀕死才會走很長的路,而這件「鱟魚的足跡」化石竟有長達近3公尺的足跡。鱟魚的足跡,記錄的是古生物覓食的悠游漫步?還是垂死前的沉重步伐?古生物學家目前尚無定論;但也有一說,認為當時正值始祖鳥盛起的年代,鱟魚可能是為了躲避始祖鳥的威脅而走,足跡隱含許多科學研究的空間,深具意義。

另一件距今3億5000萬年前的勾菊石化石,在菊石家族演化過程中數量極少,而高達150公分的化石,目前世界僅存兩件,另一件則在義大利。化石展到明年2月28日止,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表示,與其抓虛擬的寶物,不如到科博館看大自然的珍貴寶藏,一定收穫滿滿,不虛此行。【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