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政策再受打擊 聯邦上訴法院裁定不合法

8月30日,聯邦上訴法院以7比4的投票結果裁定,川普總統透過《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限法案》(IEEPA)所發布的多項廣泛關稅命令違法無效,上訴法院認為IEEPA並未明確授予總統徵收關稅的權力,且既未走立法程序,也缺乏國會明確授權。這一裁定維持了下級法院的判決,但考慮上訴可能性,法院允許關稅措施可維持至10月14日,以便提交最高法院審理。

上訴法院強調,雖然IEEPA賦予總統在特定緊急狀況下調控國際交易的權力,但沒有包括徵稅或關稅類措施,這些方案傳統上需國會同意。法官指出川普所採取的「全面性、無邊界」手段明顯超越法案授權範圍。不過依據其他法律制定的關稅,例如依《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確立的鋼鋁關稅仍可維持生效。

川普在社群平台痛批此判決為「全國災難」,並稱法院極度偏頗。他誓言將戰至最高法院,並寫道「全部關稅仍合法,只有最高法院能還這些武器給我們」;指出失去這些關稅將對美國工人與企業造成重大打擊。白宮與司法部已明確表示將立刻上訴至最高法院,尋求推翻此裁定。且可能考慮採用1974年貿易法案作為未來制定關稅的合法依據。在此同時國會內已有因此推出「2025年貿易審查法案(Trade Review Act)」的提案,要求總統任何新關稅須通知國會,並在60天內獲得立法授權否則失效。

由於關稅收入是聯邦政府重要稅收來源之一。單單2025年7月關稅收入便達280億美元,經濟分析師警告,一旦撤銷關稅措施,美國政府可能面臨收入缺口,必須發行更多國債以應對財政壓力,進而改變美聯儲貨幣政策。但也有人認為這迫使政策回歸制度正軌,有助於降低行政濫權風險。且企業也將面臨龐大不確定性,進而衝擊經濟層面。

外界分析此裁定不僅重創川普政府透過行政手段向各國發起關稅戰措施,更掀起行政權與國會間權限劃分的憲政討論。若最高法院最終維持裁決,屆時美國政府將面臨法律與經濟的多重挑戰。同時,國會動作也備受關注,由於共和黨掌握國會多數,也可能以立法方式重建貿易決策中的制度秩序與透明度。

整體而言,這場法律與政治大戰,不僅攸關川普的經濟政策能否持續有效施行,更可能影響美國未來行政權力的邊界與制度設計。【記者 林宜然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