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痛批 台灣專業崩壞、政治力過度干擾金融監理

台灣近期因金管會處理TRF(人民幣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投資爭議案,引發外商認為台灣的政治力已過度干擾金融監理,歐美兩大外國商會也看不下去,聯名發函要求主管機關給個交代。

TRF投資爭議案在立委壓力下,金管會於9月底下達一項最新命令,要求銀行須與投資TRF有爭議的客戶在一個月內和解,倘若和解不成,改走仲裁或調處管道,並且銀行還須要接受調處建議。

13日美國及歐洲商會銀行聯席委員會在會議中一致通過決議,台灣因政治力頻頻介入金融監理,已實在看不下去了,將聯名發函予金管會要求解釋TRF最新的監理原則。據悉,美國及歐洲商會認為,對於金管會的最新規定,並沒有法源依據,尤其是能投資TRF商品(一支100萬美元)者,幾乎均為「專業」客戶,並非一般投資民眾,這些企業不適用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因此,金管會現在要銀行接受調處建議,恐站不住腳。

早在九月台北美國商會雜誌《TOPICS》就曾以專文指出,摩根士丹利與遠傳結盟入股中嘉案被退回審查之一事,就是受到政治力的影響,整個行政裁量權過大阻礙投資。只是,當時外商只透過文章發聲,但本次已忍不住要求主管機關給個交代。

藍濤亞洲(FCC Partners)總裁黃齊元稱,不論法令很寬鬆或嚴格,外資都是能接受,唯獨無法接受法令不明確的投資環境;台灣法令規章,不僅變動過大,其中更充滿政治色彩及人治,尤其是「行政裁量權」範圍過大,這是外商最大的爭議。

不只是TRF案,稍早彰銀案,外資就向國際仲裁提告我國財政部,認為台灣財政部違反約定,竟回頭強權奪取彰銀經營權;且近期中嘉案,創新叫車優步(Uber)、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阿里巴巴以及大陸愛奇藝等,外資均認為,台灣因行政原則不一致、對創新產業的看法不明,讓台灣經濟發展失去全球競爭。至今,對台灣有興趣的外資,就只剩陸資及私募基金,但台灣也幾乎用仇視的態度來抵制,令台灣成為外商眼中等而下之的投資地區、環境。

最新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就因行政原則不一致、對創新產業不明以及對外商的仇視,令台灣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的一項「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由前一年的50名慘跌到87名。【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