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有益無害?醫界三大學會解釋

網路瘋狂轉載由美國農業部發行的最新一期美國膳食指南刊物,內容提到,經證明顯示膳食膽固醇與血脂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所以無需限制膽固醇攝入量。此言論引起醫界注意,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台灣營養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針對網路錯誤說法,聯合發表聲明表示,食物中含有的膽固醇並非對所有人都是有益處的,人體血中膽固醇濃度,雖然可以透過身體的自我調控達到平衡狀態,若攝取過多會造成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上升,若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處於身體平衡失序的情況,攝取過量膽固醇,嚴重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聲明強調,血中膽固醇並不等於食物膽固醇。「血中膽固醇」和「食物膽固醇」是兩件事,天然食物中的膽固醇無好壞之別,但血液中膽固醇卻有好壞之分,台北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指出,被稱為壞膽固醇的LDL,心血管疾病患者數值一旦超標,每上升2毫克,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1%;健康成人應控制在130mg/dl以下、心血管疾病患者應低於100mg/dl。

血液中膽固醇偏高的高血脂病人,仍舊要好好控制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中央研究院潘文涵教授建議,心血管病人可採用得舒飲食法(DASH),最主要控制飲食中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均高的食物,如:乳製品、西點、內臟及牛肉;增加蔬菜、水果、雜糧及豆製品、堅果的攝食;對於膽固醇含量高但飽和脂肪含量不高的幾種食物,如:蛋、甲殼類(蝦、花枝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營養價值高,建議可以適量均衡的攝取。但對於病情不佳的病人,仍需節制。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教授表示,食用飽和脂肪含量高的升膽固醇食物要減量外,尚要注意鹽分並戒菸,養成運動及體重管理,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記者 黃艾耆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