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生開發的全新藝術修復方法,最近登上國際權威期刊《自然》(Nature),這項以人工智慧輔助與精密列印技術,成功在短短3.5小時內修復一幅15世紀的受損油畫,震驚藝術與科學兩界!
本次修復對象為一幅描繪宗教主題的歐洲古畫,歷經數百年風化及多次人工處理,畫面模糊,原貌難以辨認。研究者亞歷克斯・卡奇金(Alex Kachkine)結合圖像辨識、演算法推演及雙層透明膜列印,提出「非侵入式掩膜重建技術」,在不直接碰觸畫布的情況下,完成細節復原。
亞歷克斯・卡奇金首先用高解析度掃描方式紀錄畫作狀況,再透過自建的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受損分析。系統能從逾5萬色彩中選出相符區塊,並標示超過5,600個破損點。之後,他以兩層極薄聚合物膜分別印製白底與彩墨圖樣,模擬原作光影與筆觸。該膜片經手工校準貼附於畫面,視覺上可見完整畫面,實際上畫布未添加新顏料。
修復過程具備可移除性,膜片可隨時拆解,不留殘痕,保留原始材質。每次修復資訊也完整數位化紀錄,利於未來再次修復比對使用。這種「可回溯修復」模式獲得學術肯定,並被認為是未來保存文化資產的可行新路徑。
雖然技術展現高度效率與準確度,但也引發學界討論。德國藝術保存專家海登賴希(Gunnar Heydenreich)指出,人工智慧的推論可能導致過度重構,甚至偏離歷史事實。他強調,修復應尊重原件痕跡與文化脈絡,而非追求視覺完美。
不過,來自藝術品保存領域的專家庫茨克(Hartmut Kutzke)則認為,此方法對資源有限的中小型館所是一大福音。他指出,許多價值不高但有歷史意義的畫作,長年未被處理,如今有機會以低成本重新面世,讓更多人接觸藝術。
這項研究不僅展現跨領域合作的潛力,也重新思考修復工作的意義與界線。從傳統技法到數位創新,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賦予歷史藝術新生命。【記者 鄒弘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