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
日本小笠原諸島南鳥島附近專屬經濟海域(EEZ)的深海,發現到超過2億噸「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預期將在2025年開始,與民間企業進行商業化的試驗性開採。
據日媒報導指出,包含東京大學在內的研究團隊於2016年的調査中,就曾發現存在有「錳結核」。並於今(2024)年的4到6月間,以遠端操控無人潛水艇仔細調查後,發現在南鳥島附近海域大約1萬平方公里,深入海底大約5200到5700公尺的位置,存在著大約2.3億噸的「錳結核」。
報導還指出,採集的「錳結核」經分析後發現,這片海域中稀有金屬的總含量,鈷大約有61萬噸,鎳則是有74萬噸,這樣的含量相當於日本國內75年和11年的消費量。
據了解,「錳結核」外觀通常呈現出黑色球狀,主要的成分是鐵和錳的氧化物。「錳結核」核心是由石頭或是死亡魚類牙齒組成,除了錳和銅、鐵外,還有少量的鈷、鎳等等稀有金屬,而這些稀有金屬更是製作鋰電池不可或缺的材料。日本預期從2025年起,進行3年的試驗性開採,倘若進行順利,將會進行大規模的商業開採。【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