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長時間躲在冷氣房裡,對節氣變化失去敏銳度!今年8月8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大暑過後,夏去秋來,農夫趕在立秋完成插秧,再遲就會影響稻作發育,沒了收成。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準備好怎樣迎接秋天嗎?特別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中醫科主任江裕陽暢談秋季養生。
進入長夏-秋之氣通於肺
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6個節氣。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有“止息”、“停留”的意思,表示酷熱難熬的天氣已到了尾聲,暑氣開始緩慢消退,但天氣仍熱,故古人將立秋起至秋分這段期間稱之為“長夏”,秋季真正開始有涼意一般要等到白露之後。秋季初期天氣仍濕熱,酷熱如「秋老虎」,民眾喜食冰品,故多腸胃病;秋季後期,雨水日漸減少,溫度慢慢降低,天氣乾燥,氣虛的人容易感冒,須慎防呼吸道疾病。
一年四季不同的氣,與人體臟腑之氣有共振作用。春之氣與肝氣相通,夏之氣通於心,秋之氣通於肺,冬之氣通於腎。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皮毛”有分泌汗液、潤澤皮膚、調節呼吸和防禦外邪入侵的功能,是人體外在的屏障。
肺通過其呼吸作用,將氣血敷布全身,以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肺氣充足的人,皮膚滋潤,陽氣飽滿有氣魄;肺氣虛的人,則皮膚黯淡、毛髮憔悴枯燥,精神萎靡,一副落魄的樣子。成人男子肺活量約為3500毫升、女子約為2500毫升,練氣功,運用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加肺活量,提升血中含氧量,亦可穩定情緒,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
中醫智慧-順應大自然節律
肺氣虛的人容易罹患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天氣寒冷時病況尤其容易惡化,治療常緩不濟急,療效有限。中醫基於「預防勝於治療」、「冬病夏治」的概念,選擇在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運用「三伏貼」治療虛寒疾病,頗有療效。
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介於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節氣,正值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三伏天因陰氣受陽氣所迫,潛伏於下,故陽氣亢盛,天氣炎熱。人體的經絡系統對應三伏天,亦處於一年中最佳的通暢狀態,此時中醫運用「三伏貼」,選用辛溫、祛寒的中藥在人體背部特定穴位進行敷貼,藥效藉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使藥力循經絡直達臟腑,激發人體陽氣,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三伏貼」因具有驅寒溫陽的作用,特別適合「體質虛寒的人」使用。太陽光可以提升身體的陽氣,尤其人體背部有許多穴道,直通五臟六腑,讓人體背部適度曬太陽或熱敷,亦可發揮類似三伏貼治療呼吸道慢性疾病的效果。
秋季從立秋到霜降經歷6個節氣,陽氣由興旺上升的運動逐漸轉為內收平和的運動狀態。為順應大自然的節律,人在秋季應早睡早起,與春夏的晚睡早起相較,所增加的睡眠時間,將有利於陽氣內斂,可避免身體被秋涼肅殺之氣所傷。秋季初期天氣仍熱,宜順勢溫陽益氣。秋季後期氣候涼爽乾燥,則宜滋陰潤燥,否則容易感寒傷燥,出現乾咳少痰、口燥咽乾、皮膚乾裂、大便秘結等症狀,故秋季後期飲食應少食煎炸、燻烤的食品,宜多吃鴨梨、枇杷、荸薺、茭筍、菱角、秋葵、白木耳、山藥、百合等蔬果,以養陰潤肺。
【文:江裕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中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