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5日是清明節,也是先總統蔣中正先生逝世紀念日,更是聯合國「國際良心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1972年政府將「清明節」訂為國定假日,方便民眾掃墓祭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2019年聯合國宣告每年4月5日為「國際良心日」,期望世界公民共同推動「用愛與良心促進和平文化」。「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中國人藉由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其命名反映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
特別專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前中醫科主任江裕陽暢談歷史上的4月5日,他對於清明節的由來典故娓娓道來,還分享許多充滿啟發性的故事。
寒食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清明」既是節氣亦是節日。節氣和節日的意義並非完全相同,節氣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含有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
清明節的習俗源自於寒食節,民間傳說在春秋時代,晉文公重耳即位前在外流亡時,其中一位賢士介之推,在重耳挨餓受凍時,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烹煮成肉湯讓重耳食用,最後更幫助重耳登上王位,但介之推拒絕受封,選擇回鄉和母親隱居。重耳欲將他尋回,但因介之推拒絕下山,乃採用臣子「放火燒山」的建議,想逼迫介之推現身,卻導致介之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將他們厚葬於柳樹下時,豁然發現柳樹洞有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為了哀悼並感念介之推的忠孝,下令每年這天禁止生火煮食而只能寒食,稱之為「寒食節」,並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據說晉文公常把介子推的血書帶在身上,隨時警惕自己以「勤政清明」治理國家,百姓亦得以安居樂業。
清明節-省思祈願,呼應國際良心日
清明時節,氣清景明,闔家掃墓祭祖,慎終追遠,適逢聯合國「國際良心日」,人人藉由省思祈願,良心覺醒,4月5日這一天更顯得別具意義。「國際良心日」係於2019年7月25日經第7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宣告4月5日為「國際良心日」,提醒人們自我反省,遵循良心行事,以改善自己和社區,從最根本的方式來改變世界。2020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執行委員會進而決議,每年4月5日由會員國及其他合作夥伴共同在巴黎UNESCO總部和其全球各地的辦事處慶祝國際良心日,期望用愛與良心建構和平文化,促進世界永續發展。
「國際良心日」幕後重要的推手是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他自2014年發起良心時代運動,在五大洲獲得熱烈迴響。「良心」是啟動良知善行的正面能量,人人都是「良心」的領袖,一念之善,多說好話,多做善事;良心亦是愛與和平的泉源,良心為本,事事關心,凝聚正向能量。洪道子博士指出,「人人有快樂,家家皆幸福,人人有良心,天下皆太平。」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大部分的疾病與情緒失調有關,中醫理論也強調「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心」而出。心若清明,有良心,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正常,身體必然健康。
顧好一顆心 身心平衡好健康
《黃帝內經》:「心為君主,主明則下安,不明則危。」黃帝內經不只是醫學,還非常富有哲學意義,「心」的重要,小自個人身體健康,大到國家社會,甚至也關係到地球永續發展。
晚清時期的重臣曾國藩曾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而已。」這一二人即是指位居上位的領導人,無論古今中外,領導人言行皆對民心教化有重大影響,進而形成風俗習慣。只要領導人心清明,有良心,則這個國家或組織的體質必然健康,百姓安居樂業,否則將難逃衰敗的命運。
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人在公門好修行」,現在社會混亂更甚於以往,人人良心覺醒更顯得重要,尤其呼籲有影響力的領導者,更應本乎良心,勤政清明,引導世人用智慧化解干戈,用合作創造多贏,護衛地球,共謀人類福祉。【記者賴恩如/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