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起連日暴雨造成中南部多處積水不退,不僅影響到民眾的生命財產權也造成嚴重農損,引發國人對政府治水不利的質疑聲浪。對此,行政院長賴清德本月25日將向立法院提出治水機制專案報告且備詢,報告不僅歸納出台灣水患五大原因,更提到要怎麼樣有智慧的運用新科技,讓防災、救災、疏散、還有預警能耐都能夠同步提升。
報告書將於25日向立院提出,書面報告先送達立院。報告中表示823水災起因熱帶低氣壓,以及持續長達一週的西南氣流,此期間產生的強降雨十分驚人,造成中南部地區嚴重淹水。尤其遇到七月大潮沿海潮位較高,排洪能力發揮相對有限。
治水報告書提出台灣水患致災五大原因:
1.河川斷面過小,排水系統清淤不足,若降雨過大加上阻塞,會容易因內水積聚無法及時排出,而造成排水系統無法負荷。
2.在支流(區排)與主流(中央管河川)交會處,往往因主流水位過高而使支流無法順利排水,造成內水排放速度降低,或外水過高導致溢出堤房造成嚴重的災難。
3.任何防洪設施均有對應的保護標準,當降雨強度超過防洪設施設計保護標準,淹水災害必然會發生。像是中央管河川為100年重現期、區域排水為10年重現期、道路側溝為2至5年重現期。
4.當坡地集水區範圍過大且坡面排水速度大於平地排水速度,就會使逕流在坡面與平原交界處聚積而形成淹水的災害,也是普遍存在的狀況。
5.在沿海地區低窪處,降雨期間如又適逢大潮或颱風期間暴潮,雙重影響導致排水系統排洪能力下降,形成積水的災害。
賴揆表示,面對極端氣候還有大自然的威脅,首要是謙卑以對,當然也必須具體去精進各項所為。氣候變遷儼然為全球共同面臨的議題,防災體系的健全像是預警機制的強化、還有精準度就顯得更為要緊。
報告書結語,賴揆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工程效益的檢討勢在必行,然而相關的水利建設得更貼緊變遷腳步與時俱進,畢竟傳統的防洪治水工程建設有其極限,提高國土韌性讓台灣得以永續發展。政府必須謙卑的檢討,不論是中央或地方大家一起來合作、來集思廣益,讓更有效率且創新的方式達到有智慧的運用創新科技把整備防災能量大幅提升,即便氣候再嚴峻也能夠運用智慧來減輕災害。【記者 黎明曉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