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於12、13日在高雄舉行,教育部長潘文忠在會議中直指台灣高教過去十年的問題。包括競爭型計劃造成高教M型化、輕教學重研究;大學只追求排名、KPI制度導致論文浮濫,都讓高教品質不升反降。
潘文忠指出,過去台灣高教過於重視數據的追求,導致競爭型經費過度集中於少數學校,多數學校缺乏足夠發展經費,呈現資源配置M型化。學校為爭取經費未思考定位,大學呈現同質性發展,輕教學、重研究。
此外,量化指標過多、過細,造成學校將手段與目標錯置,將目標導向轉變為指標導向,忽略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實質改善。學校為追求排名衍生出以論文點數進行教師評鑑或獎勵、論文浮濫掛名增加論文量,甚至部分學校商業化操作等現象,不利高等教育學術發展。
而過多KPI,管考頻繁,增加學校及教職人員行政負擔,耗費行政資源。績效或審查指標未能針對不同領域多元設計且多有重疊,許多大學由原來學校發展的目標,逐漸轉變為配合考評指標中的項目。
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預定於今年3、4月提出各項標準,依目前規畫草案,高教總體目標將由以前以大學為主體,改成以學生為主體,包括四主題:「培育高強素質人才,推動高教國際發展,強化創新創業系統,以及促進在地連結發展」。
未來若要培育新世代人才,潘文忠認為,需具備問題解決、生活美學、數位跨域整合、獨立思辨、團隊合作、多元創新等6項前瞻能力,再透過人文關懷、環境保育、產業連結和社區投入來連結在地,最後藉由學習多種語言、參與國際事務等來接軌國際。潘文忠認為高教未來發展應該要以教學為核心,學生學習為主題,他強調學校的發展計畫不是切好幾塊,應有核心計畫。同時要資源公共化,公立學校應加強投入區域發展、增加弱勢生比例,私校應增加公益董事。而各大學應有自己的發展特色,找出各自優勢,提出自己學校的特色計畫,讓大學更具有自主性,培養出特色學生。【記者 喬若俞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