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人類需團結 共同面對未來

每聯合國設立的國際人類團結日意義深遠,反映了當今世界面臨的多重挑戰及對和諧共處的渴望。每年的12月20日這天都在提醒全球人民:無論國籍、種族或信仰,團結是解決當前全球問題的關鍵。這一天,鼓勵世界各國、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到促進人類團結的行動中,透過文化交流、志願服務以及社會運動共同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藉以喚醒全球意識,讓人們重視人類大家庭的連結,攜手面對當前和未來的挑戰。然而,回顧過去的一年,卻發現團結的精神在現實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戰爭、通膨、貧富差距擴大,以及各種社會分裂問題不斷加劇,人類必須反思,若不團結是否還能找回共同的目標與責任感,並攜手面對這個不安定的時代,築夢未來?

戰爭的陰霾與和平的召喚

2024年仍有多個地區深陷戰爭的泥淖,無數平民失去家園,甚至生命。烏克蘭危機尚未解決,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升溫,非洲多國內戰持續。這些衝突帶來的不僅是直接的生命損失,還有全球性的連鎖反應,例如糧食供應鏈中斷、能源價格飆升,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

戰爭往往起因於領土爭端、資源競爭或意識形態對立,但解決之道卻從未是單方面的力量對抗,而是通過對話與妥協,突破國際間的政治壁壘,促進各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以達成和平解決方案,實現和平共處的可能。國際人類團結日提醒我們,當一個國家或一個群體陷入困境時,全球社會應該以團結為核心價值,提供援助而非加劇對立。

通膨壓力下的全球挑戰

根據2024年12月1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美國1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出現七個月以來的最大增幅,總體物價指數上漲0.3%,年增率達到2.7%。儘管這一數據顯示通膨壓力略有上升,但市場仍預期聯準會將繼續降息,支持經濟增長。台灣的CPI數據也表明,11月的年增率為2.08%,超過通膨警戒線,並顯示外食費與房租的持續上漲對民眾生活帶來了直接影響,而政府要如何調節通膨,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甚至擬定對未來經濟風險的控管,做到財政紀律,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未來。

全球經濟體系中本已存在的不平等現象使得某些國家和群體受益,而其他則被邊緣化,加之全球通膨的壓力凸顯了經濟的不平等。在許多國家,基本食品價格上漲已使弱勢群體的生活更加艱難。例如,台灣11月食物類價格年增率高達3.82%,而美國的核心CPI也連續第四個月月增0.3%。這種情況需要全球協作來減少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推動更公平的經濟政策,並加強社會安全網,讓更多家庭能渡過難關。

氣候變遷與環境危機的雙重壓力

除了經濟挑戰,氣候變遷和自然災害進一步威脅著全球的穩定。全球氣溫上升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熱浪、乾旱、洪水和颶風等,影響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人類的活動,如城市化、農業擴張和非法捕獵,導致許多物種滅絕,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威脅;空氣、水源和土壤汙染成為嚴重問題,化學物質、塑膠垃圾和工業廢物影響著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以及無節制的資源開採(如水、礦產和能源)導致某些重要資源的枯竭,威脅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不當的農業和土地利用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和土地退化,進而造成沙漠化問題;以及隨著人口增長和需求增加,許多地區面臨水資源短缺的挑戰,影響生活和農業...等等,這些環境危機互相交織,必須要求全球社會採取緊急行動來應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今年台灣因數個颱風侵襲導致的嚴重的農損,蔬果價格大幅上漲,蔬菜年增率達19.43%,水果年增率則達8.50%。這些數據突顯了氣候變遷對全球糧食供應的深遠影響。同時,地區間的不平等在這一背景下更加顯著,弱勢地區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來應對災害。

國際人類團結日提醒我們,在面對這些挑戰時,人類需要以合作而非競爭的方式來應對。不僅是國際間的資源共享,還包括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應用,例如利用AI技術來提高農業產量,或改善災害預警系統。

社會分裂與心理健康危機

除了經濟和氣候壓力,社會分裂的問題也愈加顯著。種族、宗教、性別等方面的歧視在許多社會中仍然普遍,這不僅影響了社會的和諧,也阻礙了團結的實現。

從種族和性別歧視到政治極化,分裂現象削弱了社會凝聚力,並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在台灣,教養娛樂費用年增率為1.26%,補習及學習費漲幅達3.82%,甚至明星私校擠破頭的要搶入,但卻也有大學退場的狀況發生,這些數據反映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而這又可能進一步加劇階級分化。經濟能力優者,可以選擇更多元甚至更好的教育資源,反之卻連上學都有困難,M型社會也會反映在下一代的成就。

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加強對人權的尊重與保護,並推動對所有社會群體的包容性。教育應成為消弭分裂的重要工具。通過推廣多元文化教育和包容性價值觀,可以幫助不同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協助弱勢獲得更多教育資源,才能真正為下一代改善其經濟狀況。此外,心理健康資源的普及也至關重要,社會需要提供更多支持,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面對挑戰難關的力量。

團結:從理念到行動

團結不僅是一種理念,更需要實際行動來推動。例如,在應對氣候變遷時,跨國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政府、企業和公民必須攜手努力,2050淨零碳排政策,如何從大政策方向,向下規劃到企業、公司、家庭、個人的可執行策略。同時,技術創新可以成為促進團結的工具,例如利用數位平台促進教育機會的公平分配,或通過技術手段縮小數位鴻溝,AI的持續成長相信為教育成長可提供更多機會。

此外,全球的貨幣政策也應以團結為基礎,特別是在經濟不穩定的時期。美國的降息計劃顯示出對經濟增長的支持,而這種策略若能與其他國家的政策協調,將更有助於穩定全球市場,減少不平等現象。

在落實團結行動時,需同時考量到文化間的差異和誤解可能導致衝突與分歧,必須加強文化交流,促進對不同文化的尊重與認識,可以幫助建立更緊密的人類聯結。另為加速團結力量的整合,可以運用科技促進全球連線,但必須考量這也可能加大社會分裂,例如數字技術的巨大差異會使得一些群體被排除在外,因此需要尋找方法來確保科技的公平利用,促進數字包容,才能更有效的促進團結。

未來希望:團結帶來改變

儘管世界正面臨重重困難,綜觀歷史,每當人類攜手合作時,總能克服最嚴峻的挑戰。無論是二戰後聯合國的成立,還是COVID-19疫苗的快速研發,人類合作的力量總能帶來希望。

國際人類團結日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呼籲我們在分裂的世界中重拾共同的目標與責任感。當人們選擇團結,便能共同應對氣候變遷、經濟不平等和社會分裂...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無論是支持公平的政策、參與公益行動,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

團結不僅是當前問題的解答,更是我們通往可持續未來的關鍵。唯有超越分裂,攜手合作,人類才能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讓自己與子孫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