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佩玲認為中醫談陰陽平衡,養身也要養心。
台灣的醫療品質聞名全球,白色巨塔中白袍的背後卻隱藏著龐大的身心壓力。11月12日是台灣的醫師節,醫護人員長期面對高工時、急診離職潮與人力短缺,過勞與倦怠已成日常,埋下醫療品質與病患安全的隱憂。站在守護健康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如何修復並啟動自心正能量,先療癒自己、再療癒他人,從照護身心找到生命的力量,再把這份愛與智慧回饋給病患與社會。
中醫師蔡佩玲 從自我療癒到助人健康
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30%,失眠已是僅次於感冒的第二常見「全民公疾」,在台灣2023年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000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要如何才能睡好覺呢?
「情緒是造成失眠常見的原因。」中醫師蔡佩玲直指紅心,談到心靜很重要,很多事情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複雜,生氣腎上腺素上升,就會不好睡。情緒夠穩定,最大受益者是自己。「平靜」的功夫需要練習,真正的平靜,就在各種人生大風大浪中,做到動態平衡。當罣礙越來越少,晚上睡覺之時,必能安然入夢。
如何讓心平靜?她談到親身經驗,國中時,看著父母臥病,暗下決心要行醫助人。剛踏入大學時,不料父母卻在一個月內相繼離世,「每天抱著媽媽的被子、躺在爸爸的枕頭上,每日沉浸在悲傷中,什麼事也做不了;如遊魂般的日子。」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記憶。
「人既然會死,為什麼要活著?」這句話是蔡佩玲人生最深沉的叩問。在人生跌入谷底時,她走進太極門。「在本門學的就是歡喜心,連走到最後一刻都是歡喜。」這番話強烈地撼動她,心想:「父母過世讓我傷心至極,怎麼可能是『歡喜』呢?如果一個人連最後一刻都可以歡喜,那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一件事啊!」
蔡佩玲練功維持健康身體,她漂泊的心有了港灣。「古門派師父真的如師亦如父,日常的閒話談笑,隨意點撥都有很深的內涵可以層層體悟。」如同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真正的健康是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還有社會的健康。」蔡佩玲談到:「太極門給我健康的整體觀。中醫也談陰陽平衡,養身也要養心。我決定考中醫師。」
中醫師特考錄取標準嚴苛,蔡佩玲也曾挫敗陷入恐懼。某夜打坐時,她心中浮現歌曲〈I Have a Dream〉,眼淚不由自主流下來。「我心中是有個夢想的,行醫助人是我的心願,考試只是一個過程,我卻在讀書過程中,迷失方向,錯把考試當成目標。」想清這點,她心中豁然開朗,考前陰霾盡散,蔡佩玲說:「考前最後一週,成為我悠游醫學之海的快樂時光,我以高昂戰鬥力迎接挑戰。」
行醫之後,蔡佩玲除了治療病患的身體,也關懷病患的心。曾有一位三十多歲的患者,因十多年來準備考證照的精神壓力,加上失業,導致嚴重消化道問題。蔡佩玲在診間不僅開藥,更分享自己曾面對考試挫敗的心路歷程。數月後,這位患者連過五張證照,病情也顯著好轉。這段經歷讓蔡佩玲深刻體會到醫者除了醫治肉體的病痛,更須要看到患者心靈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