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陳駿騰的獲獎紀錄片《竹葉之青》,深刻描繪泰雅族青年透過復興傳統伐竹產業,為部落注入新生命。
導演陳駿騰從小在太極門練功成長,並且在推廣「良心時代運動」的志工過程中,也接觸到影片拍攝,開始學習運用拍片表達自己對人文環境的關懷與體悟。他的獲獎紀錄片《竹葉之青》,深刻描繪泰雅族青年阿山與櫓祝夫婦,透過復興傳統伐竹產業,為部落注入新生命,讓年輕人願意留在山上就業。這部榮獲2022-2023桃園城市紀錄片進階組第二名的作品,彰顯出人與自然共生的深層智慧。
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回到部落?陳駿騰發現,那份源自父母與祖輩代代相傳的「對山林、自然的態度」是關鍵。「每次要進山工作時,他們都會點上香煙、倒一杯酒,用手點酒再對土地點去,跟祖先祖靈分享。」體會到泰雅族人對天地萬物的謙卑與敬畏,陳駿騰坦言,這份經歷也徹底改變了他。「後來我只要進山拍攝,心裡也會持著尊重的態度,默默地跟山河禱告或溝通。」他深切呼籲,無論是有形無形的周遭環境,只要多一份敬重、多一個良善的心意,都能為這個世界帶來正向改變。
從源頭減塑 共護地球
來自科技業上市公司、同時育有四名子女的永續工作者游淑文深刻體會氣候變遷對環境與下一代所造成的威脅,以及企業在減塑行動中扮演關鍵角色,保護地球不只是企業責任,更是一場企業與個人的良心行動。
當初因為不易懷孕而跟先生一起到太極門練功,後來接連生下四個孩子的淑文,也希望能透過落實永續環境作為,結合練氣養生,為自己與家人打造健康幸福的生活環境。
她分享科技業在「營運」、「產品」和「供應鏈」三個面向可以如何推動減塑,並舉例,公司內部透過採購低塑或環保辦公用品、不提供瓶裝水、推行環保員工餐具、設計低塑禮贈品等措施,逐步建構減塑文化;在產品設計方面,她指出,從產品研發階段就規劃如何減少塑膠使用外,也可以鼓勵消費者自備餐具與購物袋,改變消費行為。供應鏈的部分,企業可與供應商共同推動循環包裝與物流系統,例如使用可重複利用的棧板與周轉箱,建立回收再利用機制,減少資源浪費。
身為四寶媽,淑文提到在家庭中積極推動環保教育。孩子們從小就學習攜帶環保袋、環保餐具、保溫瓶,重複使用生活用品,也會將回收物DIY為玩具,並閱讀環境繪本,從生活實踐中培養永續價值觀。
全家在太極門修習氣功,近二十年來淑文深刻體悟「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及「萬物和諧」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參與「良心時代運動」之後,她更加明白良心不僅是個人的修養,更是推動社會與環境改變的核心力量。這份體會也使她更堅定地以良心為指引,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家庭關係與職場實踐。
智慧科技與良心同行 擁抱綠色未來
元智大學管理博士學會理事長陳建松表示,塑膠汙染不只是遠方的環境議題,而是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其外的真實困境;而人工智慧正在被運用於追蹤海洋塑膠、分類回收廢棄物、模擬氣候變化模型、甚至協助設計更永續的產品。但在科技進步的同時,人們也更需要喚回一份來自生活的溫度與責任感。
陳建松觀察到在他家社區巷口一間不太起眼的小商店,卻做了一件特別的事—不再免費提供塑膠袋,顧客如果真的需要,得掏出一兩枚銅板,投入店旁透明的捐款箱,用來支持環保行動與在地公益;他指出真正能喚醒社會的,往往是每一個人平凡而堅定的選擇。他真心期盼2025世界環境日,不只是一次國際性的口號,而是一場自心出發的實踐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