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籲:用愛與關懷 做真正的司法改革

台灣多次政黨輪替,頻頻高喊司法改革,為何人民感到越改越差?真正的轉型正義究竟在哪?21日由台大歐盟法研究中心、臺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動腦雜誌社、台灣設計協會主辦,由台大歐盟法中心主任陳志龍教授主持的《真正轉型正義 去除改革假象》研討會上,研討會由邀請擁有豐富司法、立法、學術經驗的專家擔任與談人,包括多位法官,現場擠滿來自全台各地關心的民眾,分別以「從證據法則看台灣司法改革」、「解嚴後 1996年政治整肅事件」、「當代以人權角度的刑事與行政審判」為主題,進行三場研討。人們期望以真正的轉型正義,真正的司法改革,真正的證據法則,能夠「去假求真」,預防假案整肅、冤案的發生,並期使台灣現存的冤錯假案能夠平反,讓台灣司法邁入正軌,不再有冤錯假案。

研討會前的記者會特別發起全民票選「愛心司法人」活動,希望鼓勵有愛心、關懷人權的司法人員,包括法官、檢察官等。陳志龍公布《全民票選愛心司法人網站》www.onetruthyes.com,網址意思即One Truth, Yes!一個真相。票選活動從即日起到2017年1月6日晚間12點截止,並將在2017年1月11日司法節當天,公布票選結果,希望國人為好的司法人送一朵玫瑰按個讚!並歡迎全民上網推薦有愛心、關懷人權的司法人,此活動不稱司法「官」,而是鼓勵愛心司法「人」,希望提醒所有的司法人員,不要成為高高在上的官,也不要成為官官相護的官,而是要有同理心,依據現行法律為民服務。

首場論壇「從證據法則看台灣司法改革」主持人陳志龍教授強調,證據法則很重要,法官要入罪,找了理由就入罪,這是選擇性的正義。陳志龍指出,台灣最高法院來自於大明院,再接清朝過來,舊思想一直存在,舊的制度被告是客體,新的制度被告是主體,可以隨時講話;新的制度法官不說話,由證據顯示。他談到1986年台灣法律系廢掉邏輯。欠缺愛心與關懷,欠缺邏輯思考、證據法則,導致判案常常跳躍式,沒罪變有罪,有罪變沒罪。他憂心現在判決書像作文,只有名詞、形容詞,沒有動詞,充滿想像。他強調證據法則可以挽救法庭,法院判決書要列出待證事項、證據、推論,應該要把待證事項寫出來,有沒有證據?構成要件是否符合?行政判決更嚴重,一方是官方,一方是人民,訴訟動輒好幾千萬,不亞於刑法,更要有證據,將一切爭執攤開來。

前台灣高等法院庭長溫耀源談到如何扭轉社會對法院不信賴,法官自己要充實,高尚品德,洞見觀瞻,給當事人充分陳述,這是自我要求。但是,法院不是服務業,用滿意度作評價不太對。他談到,法官判無罪背負很大的壓力,警察宣稱破案之後,還要移送給檢察官,這段過程,媒體經常過分報導,社會輿論討論之後,就誤導全民有了定見,警察、檢察官所移送的證物,並不是每件都可以使用。判決還要看證物是否有證據能力,接下來才能判斷證明力,還必須受無罪推定原則、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等法律原則的約束,多方衡量之後,證據不足,就只能判被告無罪,卻還要被說成恐龍法官,情何以堪?溫耀源分享前往德國考察,法官的職權很強勢要求,檢察官要將所有證據清單列出來,有些證據非常清楚,對方就認罪了,一審案件就定讞。參觀科隆高院民事案件的審判,四個案件中,審判長很強勢的主導,並公開心證表示所提證據不足以證明控訴事項,就問當事人要不要撤回?結果四件案件有三件撤回、一件和解,連判決都不必寫。德國普通法院,法官信賴度達到66%,聯邦法院有70%;而台灣是崩盤,只有16%。

陳志龍以辦案認真來介紹台北地方法院法官趙子榮,在審理太極門案件,總共審理將近200位證人。趙子榮從人民角度看案件、人民態度去看法院,談到證據很重要。他說,法官判決理由要交代,寫判決,要寫出你的想法是什麼?「太極門案傳那麼多證人,那是浩大的工程。證人要到庭,交互詰問,真的是很累人的。」現場民眾給予熱烈掌聲,趙子榮也指出法官們的心聲,「那是我應該盡的工作,但我們希望人民給我們掌聲。」他也提到法官的公開心證是很重要的問題,卻也可能招致很多麻煩,民眾不懂法律,有時會誤解。趙子榮指出,就是要用愛與關懷,強調要用證據法則,判決書若變成寫作文,沒有證據、邏輯,這是不對的,容易造成冤案或假案。

與會的律師蔣瑞琴公開感謝趙子榮法官,身為太極門弟子的她表示,太極門在1996年被政治整肅,,一審前面四個法官都有所顧忌以致拖延並不斷更換,趙法官卻能連續開庭,經常開庭開到晚上八、九點。趙法官並公開心證,讓檢察官與我們雙方有充分攻防,趙法官不畏強權,也不被媒體影響,判決無罪並指出檢察官提出許多資料是沒有證據能力、證明力。她也提問二十年後,為何刑案中法官已經審理過不採的筆錄,國稅局還在使用來對太極門違法課稅?

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帥嘉寶指出這次司法改革行政訴訟議題非常少,這不是國家的福氣。因為行政訴的當事人大多是企業,當企業遇到不公待遇時通常不會選擇打官司,而是選擇出走。他也分享「法院判決書標準模式是什麼?」也就是法律涵攝的過程要寫清楚,先將要適用的法律寫下來,待證事實寫清楚,再來憑證據。但是現在行政法院的判決書,卻沒有涵攝的過程,「這是最嚴重的問題」,而目前行政法院認定事實,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就是,從微觀角度來說你找不到想要的證據,但是從宏觀角度來說,背景很重要,沒有了解背景很難真正理解焦點。但事實上帥嘉寶認為現在法院的判決,「像絞肉機一樣」法律與事實絞成一堆。

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胡博硯從法律常識的社會觀察家角度來剖析,「執政黨上來都會說司法改革,改革一直在提,卻沒有成功的樣子。」他談到德國很多司法制度,但我們缺少學習遵從精神,他舉例說明,當事人被警察移送,法院認為沒有羈押要件,就以三十萬交保,結果真的跑了。在台灣,法官可能會被批評。但是在德國,檢察長回答:檢察官要提出證明,說服法官,這個人會跑,怎麼會怪法官?此外,線上司法工作者,學校並沒有教如何認定事實,只交代法律怎樣用,而且單純簡化,這是教育的盲點。建議從法學教育著手,並強調要從人心上面檢討,徒法不足以自行。

前立委許添財表示,司法改革是其個人生命當中最大的期待,他談到擔任台南市市長期間,遭到的冤屈,而呼籲台灣司法要良幣驅除劣幣,大家一起努力。並鼓勵退休司法人的要出來,為了幫助解救大家,因為退休之後,無所顧忌。針對轉型正義,許添財認為轉型正義不是針對誰,而是針對現在真正的普世價值,要平等、正義。」司法要有效,遲來正義不是正義,這些都是民主自由基本精神,很多被模糊掉。轉型正義,卻繞圈子,人民不該讓有心人去拖。

陳志龍指出,許添財用生命當市長,不可能貪汙,沒有貪汙被當成貪汙?沒有漏水,說處處漏水,七年去看,真的沒有漏水。陳志龍談到台灣政治整肅案件很嚴重,檢方將案件變成稅案、刑案,此問題非常嚴重。

台灣幾經政黨輪替,從二二八、白色恐怖到政治整肅事件,每一個血淚交織的案件,織成台灣的歷史,可謂公權力迫害人權史。這些眾多冤錯假案,在民進黨執政的今天,能否獲得平反?為眾所矚目焦點。能否真正解決問題,在於真心。【記者 李英修台北報導】